美文网首页论语阐幽读书
论语阐幽之三十八: 跟着孔子学快乐

论语阐幽之三十八: 跟着孔子学快乐

作者: 不居居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3-10-19 07:37 被阅读0次

孔子是个快乐的智者,他的自我评价是:“为了活出大写人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⑴孔子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战胜了欲望,而是因为他选择了正确的欲望。朝闻道,夕死可矣。⑵孔子一心向道,所以才有了“乐以忘忧”的状态。概而言之,孔子的快乐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音乐之乐。孔子跟随师襄学琴,十天的时间还停留在同一首曲上。师襄子几次催促孔子学习新曲,孔子以“不熟练”“没掌握技巧”“没掌握主题”“不了解作者作曲时的样子”推辞若干次,最后,孔子通过反复练习,竟然揣摩出作者创曲时的样子,并判定作者就是周文王。此曲果然就是《文王操》。⑶后来,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没想到音乐令人达到这种快乐的境界。” ⑷南闫浮提众生,耳根最利。⑸音乐确实能够通达人们的心灵,甚至可以替代“宗教”的部分功能。

二是学习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看来,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来自于学习。孔子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多能鄙事”是因为“少也贱”⑹,又能“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⑺。学习,是身心的一次又一次“远足”,是一次又一次突破“最近发展区”⑻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令人产生强烈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孔子用“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⑼来形容这种感受,非常精准、贴切。如果一个人经常产生这种感受,就一定会把学习当成最快乐的事情,不知不觉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⑽。用现代人的说法,这叫做沉浸式学习。

三是心安之乐。孔子主张大家“乐道”,他赞美“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⑾的颜回。告诫大家“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⒀指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⒂并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不合适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⒃孔子为了布道周游列国,看越来栖栖惶惶,如丧家之犬。实际上,孔子心中非常宁静,每日弦歌不绝。

四是教育之乐。孔子喜欢教学,“诲人不倦”⒄。他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每次都能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是“知者”,他对学生们有着深沉的爱和入微的观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⒅,他守护着自己的学生,静待着每一个教育时机的出现,欣赏着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破壳而出”化茧成蝶。他点到为止,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马上停止下来,不再为他举例子。然后,再退到一边,静待花开。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⒆孔子的弟子迅速成长起来,看到闵子骞的恭敬正直;子路的刚强;冉有、子贡的和乐,孔子十分高兴,他们就是孔子心中的骄傲。

孔子愿意做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⒇的人,纵使一生坎坷,他仍旧热爱这尘世生活。孔子“为之(仁)不厌,诲人不倦”,一生达人达己,与人为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种善收善,与善为伴的人,焉能不乐?

【注释】⑴见《论语》7.19。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参考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追求真理,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⑵见《论语》4.8。

⑶见《史记》。原文是: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⑷见《论语》7.14。原文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参考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韶》乐,很久尝不出肉的滋味,说:“没想到音乐能令人达到这个地步。”

⑸见《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

⑹见《论语》9.6。

⑺见《论语》7.2。

⑻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

⑼见《论语》8.17。

⑽见《论语》5.15。

⑾见《论语》6.11。

⑿见《论语》4.2。

⒀见《论语》6.23。

⒁见《论语》7.37。原文是: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⒂见《论语》9.29和14.28。

⒃见《论语》7.16。

⒄见《论语》7.2和7.34。

⒅见《论语》7.8。原文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到急欲明白尚未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开导他;不到急欲说出尚未能说的时候,就不要点拨他。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为他举例子了。”

⒆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⒇见《论语》5.2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阐幽之三十八: 跟着孔子学快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qh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