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城会玩写作团2018,主题拆解【职场软技能】读书
不看说明书就能用,这样的产品才会有未来

不看说明书就能用,这样的产品才会有未来

作者: 职心眼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4-30 19:25 被阅读64次

    文 / 董小琳

    你会突然一次性购买很多不同种类的家用电器吗?

    别急着摇头,如果你是已婚人士,就肯定有过这种经历,那就是——筹备自己的小家。

    从决定建立家庭开始,一切都要重新购置准备,电器也自然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可,为什么想起说这个了呢?

    别误会,这不是一篇新婚攻略。而是今天这本书的主题,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当初购置电器时的一段插曲。

    当时我和老公两个人,跑了几个电器商城(那时的京东尚未流行),终于把大小家电搬回了家。想着各归其位,就能用了,却发现老公把所有的说明书都拿了出来,沓成一本字典似的,然后一页页地抱着看。

    “你看这个干嘛?”

    “不看,怎么知道用法?”

    “直接试呗。”

    “万一有危险,怎么办?这可都是‘电’器啊!”

    好吧,我投降。但真心地,貌似自己忽略说明书已经很久了,没想到还会有人“先”看说明书,再使用电器。要不要提前看说明书,乍看是个人习惯。实际上,这里面细思极恐——

    如果因为没看说明书,在操作上出现问题,该说是我太笨了,还是设计有问题呢?

    今天我们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而且是一套年代久远的书——《设计心理学》。说实话,当初从快递手里拿到它的时候,我顿时产生了一种“这能看完吗”的绝望。但经典毕竟是经典,在翻开第一册后,就停不下来了。

    撰写这4本书的作者,是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影响力设计师”的认知科学家唐纳德·诺曼。25年前,《设计心理学》第一版成书,我们这次看到的是2013年重新修订的新版内容。

    作者在书中指出,当我们遇到不知如何操作的设计时,不要怪自己太笨,而是设计本身没有考虑用户的需求和心理。说白了,是设计的问题,而不应该怪用户。

    这根本就是今天的“用户思维”啊。由此可见,即使把20多年前,诺曼老先生的理论放到今天,也是毫无违和之感。

    那既然是设计出了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才是好设计,而我们又能如何做出好设计呢?

    设计是一种沟通

    经常会听人说:这个设计具有艺术性,那个创意可以加入到产品设计中……

    是不是兼具创意与艺术的设计,就是好设计了呢?

    诺曼博士说:不是。

    一个设计首先要做到的,不是要多好看,而是能让人一眼看到后,就知道它是干什么的,怎么用。

    这,才是设计的本质

    也就是说,设计实际上是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一种无声沟通:产品不会自己把设计思路讲给你听,但你就能不费力地,了解到正确的使用方法。凡是必须看说明书才能搞懂的,都不是好设计。

    然而,现实却往往是,我们随处都能遇上各种“不人性”的产品设计——

    进餐馆前不知该推还是拉的门;

    墙上一排搞不清哪个开关控制哪盏灯的按钮;

    新装上的APP,却找不到预想的功能入口;

    ……

    那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无厘头设计?一个好的设计又是如何产生呢?

    通才的设计师

    刚才说的那些设计,之所以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设计师没有抓住“人的本能”。

    看到平的东西,我们会坐;

    听到“咔嚓”一声,我们会知道门锁上了;

    而看到一排没有区别的开关,我们自然会迷惑……

    这就是人的本能,好的设计能轻易地调动起用户本能,从而使其自然意识到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避开错误的操作。

    因此,一个合格的设计师,需要懂点心理学

    本书作者诺曼博士,本身就有认知心理学创始人、计算机工程师、咨询公司创始人等诸多身份。也就是说,他不仅在心理学、工程学、商业等领域内都有所建树,同时这些经历也为他成为“通才”,创造了条件。

    而现在很多学习设计的学生,甚至是老师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很多学校将设计专业归属于艺术学院,就导致他们在工程领域的认知缺失。同时,工程出身的学生又只擅长于解决问题,没有足够的创造与共情能力。

    这是各种“无厘头”设计的根本来源。

    如果你正准备从事设计行业,或者已经开始做产品,不妨从两个方面衡量下自己,是否具有了“通才”的能力。这个结果,将直接决定你的产品,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

    以人为本的思路

    好,假如我们已经具备了“通才”的特性,是不是就能设计出好产品了呢?怎样做才能激发出用户的本能呢?

    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

    观察

    创意

    打样

    测试

    下面我们来分别讲述。

    1、观察

    在动手设计之前,不要想:我要做出个什么产品,而是应该先观察。

    观察你的潜在用户,他们的习惯、需求,以及对产品的潜在要求。

    也就是说,发现本质问题,从根源出发设计产品,会让你的设计效率事半功倍。

    比如,我要设计一种会放音乐的勺子,来满足有人想在吃饭时听音乐的需求。

    我应该立刻着手去做吗?非也。

    第一步,应该是去看看那些“吃饭时听音乐”的人,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把勺子。

    他们都听哪些音乐?

    习惯如何操作?

    勺子会比手机/收音机更好用吗?

    或者我们还可以用“5个WHY”来挖掘出问题的本质:

    WHY1:为什么有人喜欢在吃饭时听音乐?

    因为他们不想独自用餐,又找不到同伴。所以用音乐来打法无聊。

    WHY2:为什么找不到同伴?

    因为换到一个新环境,和周围人不熟悉,所以只能自己用餐。

    WHY3:为什么换了新环境?

    因为升学/升职……

    WHY4:有什么方式能改变对新环境的不适?

    参加集体活动,勇于表达观点,吸引同频的伙伴。

    ……

    在这样的连续询问后,我们会发现,用户并不是想要一把能在吃饭时唱歌的勺子,而是由于在新环境中没有归属感,需要志同道合伙伴们的陪伴。那这时,再努力去做勺子,即使设计得再完美,也恐怕不会得到预想的效果。

    2、创意

    假设“做音乐勺子”的想法通过了“观察”的第一阶段。那是不是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呢?非也。

    第二阶段,我们需要的是头脑风暴。鼓励大家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逐一记录。

    把控制按钮放在勺柄;

    音量控制要更容易触碰;

    自带一些大家喜欢的音乐;

    ……

    然后再进行筛选整合,挑出最好的垫子进行下一步。

    3、打样+测试

    所谓“打样”,就是用草图或者模型,快速做出一个可展示、使用的样品出来。

    “测试”则是,将样品提供给部分目标用户使用,收集他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反馈。

    通过在小范围内测试样品的可视性与易通性(好设计的2个标准),得到第一批用户的真实反馈,然后再重复以上4个步骤,指导设计出能真正解决用户需求,并且体验良好的产品为止。

    这样,一款好产品就被设计出来了。

    其中,可能提问的环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我们常常有了一个想法,就理所应当地认为别人一定会接受、喜欢。那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则能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深层原因。

    如果我们的创意,的确能解决用户的需求,那就不妨去大胆尝试;

    而如果通过提问,发现用户需要的根本不是“一把勺子”,还是果断放弃为妙。

    除了文中给出的方法,在《设计心理学》中,还有一种叫做“愿望线”的方法,可以用来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

    一片新铺的草坪,没有修路。等来往的人群自发踩出路线,再按照地上的痕迹修出石板路。

    这恐怕是最符合用户习惯与需求,又简单使用的设计方法了。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原书,详细品读。

    今天,我们说了设计的根本,是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一款好的产品,是可以做到与用户心照不宣地沟通,将自己是做什么的,怎么操作的信息传达给对方。

    因此——根本不用“学”说明书!

    (其实,现在很多产品已经将纸质说明书改为电子版,或者干脆省略为第一次进入的步骤引导(比如一些APP的设置)。也就不会出现“字典一般”的说明书了。)

    你曾经遇到过哪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设计?

    欢迎留言。

    —END—

    天津首位拆书家

    拆书学院签约领拆

    得到APP签约作者

    《中国家庭报》专栏作者

    如果感觉文章对自己有用,请留个“喜欢”再走吧 ^_^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看说明书就能用,这样的产品才会有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qt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