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湄青萍
01
今天是2017年12月11日,我辞职在家的第154天。
就在过去的一周里,我默默拒绝了三家公司的offer,告诉自已:这次绝对不能将就!
也在这个过程中,我好像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我。
其中,有两家教育公司的面试让我感触颇深。
A公司的老板温文尔雅,中学教师出身。他钟情自然教育,觉得孩子更应该回归大自然,在该玩的时候玩,在该学习的时候学习。
也许是久离沙场、疏于练习,加之我本来嘴笨、反应慢,在这家公司的面试,整体表现有点糟糕。
谈及采访时,他问:如果第一次去采访某人,要怎么迅速破冰?我一下便卡住了,怎么破冰?我在头脑里快速搜索过往的经验,短时间却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只好诚实答道:“不好意思,我在这方面不太擅长。”
接着,他又抛过来另一个问题:“你将来的职业规划是怎样呢?我第一眼看到你的简历,觉得有点杂”。“我……我毕业后一直在做文字工作,但具体针对哪个领域,我可能还在摸索……”我有些尴尬地答道。
整个面试过程中,类似的提问,就如流弹般一个个迎面射来。我却毫无招架之力,只觉得两颊发烫,如坐针毡,心里默默哀叹道:这次面试估计是没戏了。
B公司的老板,是一档教育脱口秀节目的知名主讲人,批判传统教育,青睐用互联网+技术的方式,改变教育资源在城市和乡村分布不均的现状。
不同于A公司老板的温文尔雅,在面试的几十分钟里,B公司的老板充分展现了一个脱口秀主讲人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口才。
他说我和他差异之大——他研究生毕业,身价好几亿,不愁吃穿;而我却要为一个工资1.5万的工作岗位奋力挣扎——全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他说今天罗胖每天在公号上发60秒语音,肯定没多少人理睬;但如果你说自己知道他小鸡鸡上有颗痣,就一定有人觉得惊奇。
他说他认识好多非常优秀的编辑,公众号好几百万个粉丝;而我写的东西,都是传统教育下的八股文,要是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扔进垃圾桶里。
然后,他还微笑着问我:你是不是小时候作文写得特别好?
最后,他总结道:“学心理学的,要明白传播的本质。做编辑,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差异化的思维,才能让别人认可你、喜欢你、追随你。”
终于,面试结束了,我站起身,说了一句:“谢谢您,我确实做不了您口中所谓优秀的编辑。”
02
两次面试的结果如何呢?
没走出B公司的大门之前,答案已经昭然:价值观不同,就算能短时间和谐相处,但无论如何是长久不了的。
让我真正感到意外的是A公司。那天面试结束的下午,HR给我发来了一条短信:“黄总觉得你文字功底挺不错的,希望你接下来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规划,列一个工作设想,另外再梳理下自己手头可以为公司所用的资源。”
这条信息,突然间击中了我的心灵。职业规划?我似乎从未认真地考虑过。
一时间,我的思绪又飘回到5年前刚毕业那会儿。也是如此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
那时,我尽管已经在象牙塔里苦修了25年,口袋里揣着研究生学历的红本子,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却显得如小学生那般茫然无措。不敢奢谈梦想,只是希望在自己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找一份工作就可以了。
因为从大学到研究生,自己所接触的都是教育相关的领域,便打算在学校谋个老师的职位。只要有学校要招心理或语文老师,只要是浙江省范围内的,我就立马报名。
杭州、宁波、绍兴、柯桥、东阳、海宁……我在这些地方兜兜转转,来来回回,但无一不惨败而归。
未来的方向没有变得清晰明确,我却渐渐迷失了自己,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段时间,我一直寄居在海宁姐姐家。吃穿用度,包括面试的正装,都是姐姐帮我买的。
我想自己四肢健全,却还要事事依赖姐姐,心里十分过意不去,亦觉得羞愧难当。后来,就在海宁培训学校做了一个月的英语兼职老师。
抛却所谓的理想,所谓的迷茫,只专注于当下的工作,上班下班,认真备课,认真教小屁孩。我倒开始变得心平气和起来。
就在结束这份兼职后不久,某天夜里,当我翻看自己过去在QQ空间写的日志,想着自已也许可以试试文字方面的工作。
接下来,我便开始了5年的码字生涯(详见《码字5年》),从出版社的文字编辑,到文化创意公司的杂志编辑,再到互联网公司的文案编辑……一路踉踉跄跄,摸索着前行。直到今年6月底,我从互联网公司辞职回家。
没想到,5年后的我,如今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同的是,5年前,我为做什么工作而纠结;5年后,我为在哪个领域深入下去而纠结。
翻出手机里的那条短信,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你究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你如此频繁地跳槽?为什么你那么容易受别人影响,而没有内心坚定的东西?
不,这次我不要急匆匆地跳进围城,尔后又狼狈撤退。
思忖良久,我在对话框里敲下了一长串黑色的方块字——
“您好,昨天收到您的短信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能为公司带去什么资源,以下是我的答案。
关于职业规划,很抱歉,我依然给不出非常明确的答案。内心唯一确定的是:不管什么时候、在哪里,我都要一直写下去。只要是人文历史相关的,我都愿意去写。
有时候,人光靠理性思考,其实并不能知道自己的兴趣点所在。直到我最近看了《故宫100》纪录片时体验到那种兴奋的心情,那种看完一集还想再看一集的渴望,我想自己是喜欢文化这块的。而心理方面的,我也许只想把它当作一个调整自己、完善人格的秘密花园、一个业余爱好。
关于能为公司带去什么资源,我依然很抱歉。微信里虽然有不少插画师以及学心理学的同学,但彼此相交不深。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资源,估计并不能给公司带去多少帮助。
综上,我觉得自己可能不是公司需要的人才。但是我仍然非常感激:您和黄总昨天能如此坦诚地与我交谈,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希望公司能找到合适的人,也期盼未来能有合作的机会。再次感谢!”
我想,这就算作一种终结了吧。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HR发消息告诉我:老板非常理解我的个人选择,不仅邀请我成为公司的兼职撰稿人,还希望我整理一份之前写的乡土类文章,如果合适就征用,并会支付我稿酬。
要知道这些乡土类文章,在简书上的阅读量几乎少得可怜,但就是这无人问津的文字, 被另一家公司认为是垃圾的东西,却获得了认可!
那个晚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件事让我相信:默默耕耘,总会有收获的,要么早一点,要么晚一点。即使再小众,也终会等到懂得欣赏它们的人。
03
辞职在家的将近半年时间里,我大部分时间过着尼姑般的修心生活,每日看书、码字,以及绕着周边的河流一遍遍地压马路。
离开了公司,不用每天睁眼就想着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反倒有了足够的时间沉淀下来,想一些平时不会触及的问题。
思绪大多时间在过去与未来间来回穿梭,飘忽不定。有时候也会定下神来,想要透彻地理清某一点,但始终如坠迷雾。
这时候,我又想起老朋友——心理学来,于是重又翻开相关的书籍,开始细细研读起来。书读着读着,便自然会产生想法,如此便有了在简书上的这些文章:
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内心的叩问和回答,更是在迷雾中一次次试图寻找真实的自我。忆起第一次自我的觉醒,就是读研学心理学之时。只是工作后,竟一度将它遗忘在角落里。如今重新回到它的怀抱,温暖依旧。
在家“自我反省”了一段时间,迷雾似乎也在一点点消散,自我会在某个瞬间浮现出来,但终究是抓不住。
为什么呢?直到看到一篇关于自我的心理文章,我发现自己也许过于沉溺于“自我反省”了。真实的自我,还需去外面的世界找寻。
正如文章所说:“个人经历是自我察觉的材料。如果一个人的经验太少,对自我的认识也容易模糊不清。我们的热情是什么,我们对什么有真正的抱负,这类问题不单单是反复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的。”
我们要走出去,去经历,去体会,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有着怎样的才能和潜力。
这也是我决定重新出去找工作的原因。上周的几个面试者,其实无形中扮演了一个“他者”的身份,给予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开始慢慢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接下来要努力提升的技能。
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惑点:那就是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外界的反馈?全然依赖他人的意见,容易迷失自我;完全屏蔽他人,又会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
其实,不是所有来自外界的反馈都是可以采纳的,而必须是“对”的反馈。在选择对象时,有两类人的意见是需要慎重选择的:一个是无爱的批评者,一个是无批评的爱人。
前者诸如B公司的老板,又或者是一些完全不认同你的人;后者如亲人、密友,他们因为爱你,不愿伤害你,常常会屏蔽你的缺点。
认识自我,是一条长长的路,尽管154天里寻寻觅觅,我仍不确定自己未来会长成什么样子。
但没有关系,只要走在寻觅的路上,就可以了。
Men come closest to their true selves in the sober moments of life,under the shadows of sorrow and loss.(海明威)
人悲伤、痛苦的时候,也是最接近真实自我的时刻。
网友评论
但有时候想想,还不如就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顺便明白并且找到工作的方向。
相信自己可以的,说不定下次考试就会上岸
我们要走出去,去经历,去体会,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有着怎样的才能和潜力。
感谢这段,
还好,自己不愿平凡,看似在做一些事情。希望自己成功 不孚众望。
也替你加油,作者😬😬。
至于怎么选择将来的路,要看不同人的具体情况。我个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所以最初选择了在能力基础上找一份工作,先满足生存需求。之后,再慢慢摸索自已喜欢的事情,同时提升自已的技能。
我想,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但一定会有适合你的工作。
总而言之,最怕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