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为什么还奔波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为什么还奔波在泥浆中!
风:指民歌。邶风指邶国的民歌,式微,理解为“天黑”。天还没亮。胡不归,胡,见到它就要立刻闪现他最常用的两个意思,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北方少数民族。为什么。胡不归,为什么不回来。为什么呢?微君之故,君之故好说,就是君主的原因,微,换意思了,不是天黑的意思了。在这里翻译为“要不是”,微君之故,连起来,大家翻译一下,要不是君主的原因。胡为乎中露,为什么还奔波在露水当中,你可能会问,明明写的是中露为什么翻译成露水中呢。很简单,就是为了押韵,前边是微君之故,故,后边是露,很押韵,如果是露中就不押韵。
第二段和第一段差不多,式微式微,天黑了天黑了,胡不归,为什么你还不回来?微君之躬,躬是身体的意思,那么微君之躬,就翻译成,要不是君主的身体,胡为乎泥中,为什么还奔波在泥土当中。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以设问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原因,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也就是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微君之故”,朱熹《诗集传》释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躳”的异体,《尔雅·释言》: “躬, 身也。”躬、身二字互训, 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按:“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劳苦大众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当权者的满腔愤懑和不满之情,宛然在目。重章换字,押韵以及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此诗虽然只有短短32个字,却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参差错落,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当权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食不饱,衣不暖,苦不堪言,于是用歌唱的方式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沉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故毛诗《序》文一开始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