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稀音
中学时期便开始读《氓》,为“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勇敢浪漫而感动,为“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缱绻相思而动容,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结局而唏嘘叹惋,但最令人不得不发自内心感叹、敬佩的,却是最后那句无奈又决绝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你违背誓言,我也不多做纠缠,就这样了吧。至此,一个多么柔韧、坚强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图片来自花瓣网《氓》应该是我们在课本上接触诗经的开端,无论是任何教材,还是老师口中的讲解,都大同小异,无非是一首描写弃妇的诗。女主人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的经过和婚后被虐待被遗弃的遭遇,恋爱时的山盟海誓,婚后的艰难生活,怎么看,都是活生生一出悲剧,怎么说,都像是在反映那个时代妇女的不幸命运,再严重一点,还会牵扯到整个的封建时代整个的传统文化。
个人倒是觉得,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我们真的把古代女性的生存环境过于妖魔化了?从一首《氓》就断言传统女性的命运十分悲惨,会不会有些武断了?
其实,多读些诗经,不难发现,诗经中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的民风是很质朴并且绝对算不上封闭的,其中有很多都非常典型,比如《国风·召南·野有死糜》,讲的是一位猎人在郊外丛林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以小鹿为赠,最终获得爱情的故事。
野有死糜,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多么淳朴、自由的男女关系呀,想象一下,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小伙子上前搭讪、送礼物求爱,如花似玉的少女羞答答,却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这就是在很多以开放自诩的现代人眼里,恐怕也显得有些直接、大胆吧。
再回到《氓》这首诗中,这个女子确实不幸,但她的不幸到底是谁造成的?细读全诗,“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初相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是定情相约;“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是别后相思。
看看吧,从初识,到定情,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包办婚姻——婚前男女不认识全凭父母一句话的那种,那样的悲剧姑且可以算是时代的产物。但《氓》不是,毕竟是女子自己的决定和选择啊,没有任何人逼她,至于恋爱时的甜蜜与婚后被虐待、被抛弃的强烈反差,只能说是遇人不淑。
遇人不淑固然是女人的不幸,但识人不明却是自己主动犯下的错,无论什么时代,女人仍可能看错人,嫁错郎,因为很多情况下,恋爱中的女人根本就是瞎子,尤其是没有这方面经验的一头热的小姑娘,怨不得别人。
发现自己嫁了个渣男,不徘徊、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的果断坚决实在令人佩服。这里所谓的“渣”,指的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女子天天夙兴夜寐操持家务,等到家业有成,却被嫌弃还要忍受家暴,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绝不在少数。
但是,这个女子的问题出在哪,在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觉得自己没有违背妇道,就不该被抛弃,同时我不得不注意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显然,她已经人老珠黄了,再反观她的生活,累死累活操持家务,眼里只有家庭和男人,完全失去了自我,甚至忘了自己是个女人,岁月纵不可逆,但是只会干活不会经营自己的黄脸婆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被同情的对象,遇到个老实的男人,大不了操持一辈子,遇到个有花花肠子的,就成了《氓》式的女主角了。
白头吟不由得想起另一个故事,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当初一曲《凤求凰》,两人私定终身,雪夜私奔,而大家闺秀出身的卓文君更是不惜当垆卖酒来讨生活。后来,司马相如入京赶考,一别五年。
当他以一篇《子虚赋》轰动文坛,眼看日子熬出了头,谁知,这时候司马相如一封数字信寄回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少了个“亿”。聪明如文君,这岂不是丈夫暗示对自己已“无意”?于是她强忍悲痛,回了一首《怨郎诗》: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四五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信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一番深情令司马相如愧疚不已,连忙接了妻子一起生活。后相如显达,又欲取一茂陵女,文君也“亮烈难犯”,但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以当初私奔般的决绝,先发制人,作《白头吟》表宁为玉碎之意,“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努力加餐勿念妾”,坚决而温柔,让人欲罢不能,于是相如再次败下阵来,乖乖地摘除了花花肠子。
看到了吧,聪明可爱又有思想有主见的女人什么时候命都不会太差,社会环境与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制度固然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因素,但自己的命运还是有一部分能由自己把握的。
当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并一直以来为人称道,是因为它罕见,所以显得浪漫而传奇,说实话,又有几个女子能有卓文君那样的才情和气魄呢?这个美丽的故事反而让我更觉得惆怅,一句“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道出了多少无奈。
其实,我们古代也是一婚一妻制,重婚是犯法的,但是古时男人可以娶妾,现代虽然不能了,可如果男人想偷腥,谁又能阻止得了?这点劣根性恐怕是很难剔除的。
事实上,我始终相信,一个巴掌拍不响,尤其是在两性关系里,没有绝对的受害者。渣男也不是时时都渣、对谁都渣的,他这种特性在你身上表现出来了,是不是从某种程度上也能说明,你身上就刚好有激发他这种特性的潜质呢?比如,喜欢抱怨,比如,过于善良和软弱,一味的放纵,比如,不懂得爱惜自己。
我知道,这些话,很多女人肯定不爱听了,我是受害者诶,怎么反来挑我的毛病了?害怕找自己的原因和问题,这是很多女人的通病,当然,我也不例外。有时候和男朋友吵架,即便明知自己有错,总也希望他可以主动道歉,好像女孩子生来就是要被迁就被包容的一样。但事后我会反思,会自省,毕竟,善于从自身找原因,你才能提升自己,变得更优秀更美好呀。
当然,并不是说封建时代的社会背景与女子命运的悲剧无关。古今女人最大的区别,大概在于思想观念,在于一个被动一个主动,比如《氓》中的女子生活那么悲惨也只能坐等被抛弃,换做我,估计早就头发甩甩大步走开了吧!而思想观念,究其根源,也是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不开的。
其实历史上也并不是哪个时代的女人都这么被动的,比如唐代,国力强盛因而自信,自信就带来了开放,女人可以离婚改嫁,试想,一个能产生女皇的时代,女性的生活能差到哪去?
三寸金莲让人真正无法接受的也有,比如宋明时期兴盛起来的裹小脚,为了满足畸形的审美需求而摧残女孩的变态之举,且不说女孩从小到大需要忍受的痛苦和不便,就看那些图片上一个个弯曲畸形的小脚,怎么也和“美”字沾不上边!
同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到了清末民初,国门洞开,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开始想要向西方取经,不管适合不适合,一时间传统文化中的丑陋被无限放大,变得一无是处,传统女性的生存环境似乎也被过于妖魔化了。
最近在读传统典籍,才发现,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误解太严重了。就算是在理学开始兴起、礼教越来越严苛的宋代,女子的生活也没那么悲惨,《礼记·昏义》有言:“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同尊卑”三个字,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夫妻之间是没有尊卑之分的。
传统婚礼称“昏礼”,行于黄昏之时,取阴来阳往之意,充分照顾离家女子的情绪,不大肆举乐,不兴师动众,男子驾车御轮三周,并俟于门外,新妇受揖让而入。亲迎之时男方带的礼物是最懂时节、且忠贞的大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以这样忠贞不二的动物为礼已令人感动。此外,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红盖头,起初只是为女子遮尘沙的一块纱布,婚礼时一定摘下的,毕竟古时娶亲没有汽车,路途遥远、车马劳顿也需要挡挡风尘。
以上种种细节表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绝对尊重女性的,也许确实过分夸大了男女之间的差别,但我相信他的出发点并不是轻视,而是关怀。
提起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命运,就不得不说到男女关系问题。相对而言,现代社会里,我们对男女平等的呼号似乎显得过分狂热了,一个社会只要还有“要求男女平等”的声音,那他离真正平等就还相距甚远。
毕竟,所谓“男女有别”并不只是传统的文化与习俗层面上的,也不是很多人眼中古人刻意追求的一种无用形式。我们既有幸生而为男女,与生俱来的有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这份差异是上天赐予的独一无二的礼物,更值得我们彼此珍视与尊重。
诚然,我们绝不能说,男女生来就是要做什么什么本职工作,但是懂得顺势而为,扬长避短,在自己最擅长最适合的领域如鱼得水,难道不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么?
其实这无关乎什么男女平等,我从不觉得平等就是男女要在无差别的领域做着一样的事,无论男女,一个在心灵上真正独立、自由的人绝不追求事事和别人一样,女人更没必要追求和男人一样,那不是平等,而是缺乏自我了解的一种偏执,我们要的,不过是是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有选择和自由的权利,如此足矣。
当我们能够按自己的想法,以最舒服的状态,做最想做的事,男人和女人有着相同的愿景和不同的分工,让花是花,让树是树,让天空是天空,世间万物生灵都在自己最好的位置活着,过着,悠然自得地盛放着,这,难道不美么?
网友评论
只是觉得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