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虽觉寒意,更见美食

作者: 李虓酒评论 | 来源:发表于2015-12-22 14:35 被阅读1830次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除了日夜的变化,过了冬至,各地气候也都进入了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民间的《九九歌》就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随冬至而来的一冬的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意思就是,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在冬至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里,我国各地域的百姓,除了面对袭来的寒意,更利用智慧和双手,经历上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地域的节令食文化。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即民间流传的“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河南,吃“捏冻耳朵”也是冬至常见的饮食习俗。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除此之外,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一来是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所以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二来也为了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相传,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是从汉代开始的。话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除了赤豆饭,对于江南人而言,汤圆在冬至也是必备的。“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在我国台湾,在冬至这一天,仍旧保存着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编辑/《酒食风》李影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8009f6075ce7:刚看了一篇介绍吃的,现在又消化了一篇,真的是唯有美食不可辜负咕~~(╯﹏╰)b
      • 大莲子:凡與飲食文化有關的,我都喜歡。因為任何一種食物或成為地方特色的美食,都是先輩們留存下來的,并非醫肚這麼簡單。
      • 大少女:同收录
      • 大少女:收录

      本文标题:冬至,虽觉寒意,更见美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zm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