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谈悅己雅阁
读《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永远不断探索的怀疑主义(9)

读《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永远不断探索的怀疑主义(9)

作者: 小河边的依依杨柳 | 来源:发表于2022-07-19 08:07 被阅读0次

怀疑主义指的是什么,人有好奇心,其中带着怀疑的成分,比如,看到万物变迁流转,就怀疑是否纯属幻觉,或者在这一切背后是否另有实体为本原?

哲学家是具有怀疑精神的人,其所怀疑的内容包括知识是否可能?宇宙有无实体?神是否存在?甚至我与别人是否存在?

古希腊时代怀疑主义的最早代表人物是皮罗(约前360-前270),皮罗批判一切独断论,就是没有充分证据就提出某种观点的学说。

他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理性。他认为不论是主张真理可知或不可知,都是独断之说。人应该保持继续研究的心态,对一切事物不作判断,保持沉默,以此获得心灵的安宁。

此外,皮罗还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真实存在的,指导人们行为的只是风俗与习惯,也没有任何东西本身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

总之,皮罗认为怀疑主义是一种能力,要使用一切方法把现象与现象,现象与判断,判断与判断都对立起来,由此获得一种保留意见,终止判断的状态,进而达到“无动于衷”的境界。

到了公元前1世纪,埃内西得木出版了八本《皮罗学派的理论》,并在书中为怀疑主义提出十大论题。

1.不同种类的生命体,对同一物会产生不同而相对的观念。

2.人与人之间的歧异,使每一个人所见之物亦不同。

3.人的感官之构造与作用,彼此不一致,比如:榴莲闻之刺鼻而尝之可口。

4.人的感受随着不同的状况而变化,比如:清凉的风在生病时就成了寒风。

5.同一物随着观点或角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现象,比如:筷子入水而呈现曲折状。

6.知觉的对象并非直接呈现于感官之前,而是经由某种媒介,因此造成混杂现象,如:一片草坪中午看来是绿色,但在夕阳的映照下却成了金黄色。

7.事物因其质量的变化而产生不同效果,比如:一粒沙放大看起来是粗糙的,但是当它溜过指缝时却显得非常圆滑。

8.一般而言,万物皆为相对的。

9.外物出现的频率会带给人不同的印象,比如:难得一见的彗星,比太阳更令人印象深刻。

10.不同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法律、神话、哲学体系,也会带来相异的看法。

后续的怀疑主义者把上述十项论题归纳为两点:一,任何事物皆不能就其本身而被确知,对于各种相关的意见,也没有确定的办法可以选择。二,任何事物也不能经由其他事物而被确知,而且这类企图会导致无穷回溯或恶性循环。

怀疑主义对当时流行的学说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至于他们的批判是否正确,当然也在可怀疑之列。

在实际生活方面,怀疑主义者认为我们应该顺从自觉与思想,满足自然本能的需要,服从法律与传统,并且研究科学。

在科学上,永远得不到确定的知识,但是可以不断向前探索,探索既是人生,永无止息之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永远不断探索的怀疑主义(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tj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