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几何?野笔燃心谈天说地
《锦江街巷》238:李劼人与“五四”运动

《锦江街巷》238:李劼人与“五四”运动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3-08-24 08:44 被阅读0次

    《老成都》(连载)

    (作者:张义奇;摄影: 完   璧;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先生故居

            “五四”时期的成都还是个偏僻的内地省会,但她却是新文化运动的三大重镇之一。李劼人先生曾把北京喻为新文化的中枢神经,而上海和成都则是最能够起反映作用的两只眼睛。成都之所以能够与开放的京、沪两地相提并论,是因为她孕育了一批杰出的新文化人物。周太玄、王光祈、李劼人便是其中的青年人的佼佼者。他们不但是新文化、新思想的倡导者、传播者,而且是“五四”运动火炬的直接传递手。

            李劼人从1915年担任《四川群报》首任主笔起,就聘请了周太玄、王光祈为驻上海和北京的记者。《川报》创刊后,周太玄、王光祈仍然被聘为驻外的记者。1919年2月,周太玄在法国组建“巴黎通讯社”。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巴黎和会”召开之际,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内民众,十分关注我国政府能否在“和会”上争回山东的主权。因此,“巴黎通讯社”从组建之日起,就密切注视着“和会”的动向,随时都有新消息传回国内。终于有一天,会议的重要内容让他们探得了,西方列强要把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而中国政府已经准备在文件上签字,真是岂有此理!消息核实后,周太玄连夜写稿,最终抢在英美日等国通讯社之前,第一个将报道发回了国内。随即,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便在北京爆发了。

            “五四”运动发生时,王光祈正是北大的旁听生,理所当然参与了北大学生的集会和游行。敏锐的王光祈立即感觉到了这一大事件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5月4日当天从赵家楼出来,他就直奔电报局,用专电将北京的消息发回了成都。

            李劼人收到王光祈发出的第一封“五四”运动的专电后,就意识到一件历史大事件发生了。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编发了周太玄发回的巴黎中国留学生反对“和会”签字的新闻。现在又收到王光祈从北京发来的更激动人心的消息。所以他立即就在《川报》的重要位置,以最大的字号给予登载。以后每次收到北京来的文章,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显著的位置予以发表。5月16日,王光祈详细描述“五四”运动的长篇通讯到了,李劼人当即勾出其中重要的句子,并又在文中加了许多含刺激性的小标题,且满怀激情地配发了长篇按语。这篇绘声绘色再现“五四”运动情景的通讯,正如李劼人说,就像一枚炸弹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张秀熟也曾回忆道:“成都高等师范的学生们正在早膳,工友送来了《川报》,一人(该学生名叫袁诗尧——作者注)登上桌子高声朗读,顿时似乎火山爆发了,群众嚷成一片,食堂变成了会场,一致通过拍发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声讨北京卖国政府,要求罢免亲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呼吁全国各界一致拒绝巴黎和会签字。饭后,学校致公堂前面广场,聚集了各校学生数千人,商量对策,当日即展开游行讲演;向督军、省政府请愿,通电各省各县共起反日救国,并一致通过反对仇货运动。”随着这颗“炸弹”的冲击波的扩展,“五四”新文化更加迅速地在巴山蜀水之间传播开去……

            “五四”运动在四川播撒了新思想、新文化,使大批的有志青年受到了新时代的洗礼。巴金、艾芜等热血青年正是沐浴着“五四”的阳光,踏上了他们追求光明理想的人生道路。

            李劼人犹如优秀的火炬接力手,“五四”运动的思想之火最终经他的手燃遍了巴山蜀水。

            后附 《锦江记忆》28:“菱窠”旧事涌波澜

          (下篇:《李劼人的媒体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238:李劼人与“五四”运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ue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