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散文心情随笔
帘卷西风,风味农家秀

帘卷西风,风味农家秀

作者: 艾冰台 | 来源:发表于2022-08-22 09:06 被阅读0次

    【文·艾冰台】


    说起帘子不禁会想起易安居士的“试问卷帘人人,却是海棠依旧。”看过西游记的还知道沙僧曾是玉皇大帝面前卷帘大将,到了清代还有垂帘听政。帘子给多少文人骚客带来遐想,很多历史的历史故事都是在帘后讲述。但这里的帘子可都是珍贵的珠帘,是富贵人家用的东西。一般人家或许只在电视里见过,在农村见的最多的无非是草帘、芦苇帘和竹帘。

    这些帘子都是村民自己编的,最容易最常见的应该是草帘。

    草帘,北方称之为草苫子。现在上海郊区也基本看不见,在内地估计还能看见。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可是最常见。它是用水稻秸秆为原料,用那种细细的稻草绳编织而成。这种草帘子的厚薄都控制在自己手里,编织的每一扎水稻秸秆的多少就决定了这草帘子的厚度。

    草帘的作用主要覆盖和遮挡作用,最常见的就是冬日里怕冻伤自家田地里的各种农作物,或者是春日里各种育苗的遮阴,那时还没有高级的大棚。当然也有人家如果刚浇了水泥地,怕太阳直射开裂一般都会在场地上覆盖一层这样的草帘子。这样的草帘子也不会很大也不用很厚,一米左右见宽,两米到三米见长。

    但有一种草帘子必须要编织得厚实一些。冬日的农村很冷,家里牲口棚里尤其阴冷。那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带来的寒风可不是好惹的,此时在猪圈的猪栏前窗口前就会用厚实的草帘子遮挡起来,生怕家里的牲口冻伤或者冻死了。

    除了草帘子,还有竹帘和芦苇帘。现在的淘宝上、jd上都有卖,但那个主要是装饰用的。当年在农村自己编织的由于功用不同,自己做起来也朴素很多。

    竹帘制作工艺已逾千年历史。具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可同样是竹帘,农家的竹帘没有那么讲究,竹帘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晾晒东西。上海当地毛竹较少,自家屋后的竹子一般不能用,太细了。只能去集市建材市场买一些废弃的曾经用作搭脚手架的毛竹,也不用很长的那一种。回家后先在河水里浸泡几天,清洗干净,然后再用砍柴刀把它们劈开,根据需要再劈的更细一些,再用刀刮去两侧砬手部分的毛刺,有条件的再用沙皮纸打磨。这样一根根类似竹签(只是长了很多)一样的基本材料就完工了。后面就是编织的工艺,你可以用绳子,也可以用铅丝,看你自己需要。绳子也是那种细绳,农村一般用细麻绳。为了使编织的更牢固,一般用倒吊法。

    所谓倒吊法,就是先把编织的细绳缠绕在砖头上,一根竹签长度也就在一米左右,一般在竹签的两侧进行编织。每加一根竹签,绳子就绕一次。由于砖头的分量,可以把每次缠绕的结压得很结实。经过几百次上千次的重复,竹帘子就这样编织好了。

    在农村,虽然用的是废弃毛竹,但毕竟是要花钱买来的。有些人家可舍不得花这个钱,农村有天然现成的材料,芦苇!

    到了秋天,秋风起“白雪”飘,芦花飘荡上云霄。收割好的芦苇,清理掉枯萎的叶子,那一根根就是现成的编织材料。掐头去尾,得到一样长度的一捆,就可以按照编织竹帘的方法进行制作。当年初冬季节,仓库场上村民们一起编织芦苇帘也是一景。

    这样的芦苇帘可长可短,短的有两三米,长的可以有七八米。秋天棉花采摘棉絮季节,在芦苇帘下架好花架子或者长凳,芦苇帘子在上面铺开,棉絮倒在帘子上面晾晒。这样架空晾晒比直接倒在地上晾晒效率好很多,而且也不影响棉絮品质。在地上,灰尘土渣,还有可能自家养的鸡鸭的屎尿都有可能混进去,严重影响棉絮品质,也就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除了晾晒,棉絮放在芦苇帘上也便于村民挑拣,采摘的棉絮是混在一起的,颜色不同,汗湿不同,必须通过人工进行分拣。把采摘的棉絮分成几个等级,便于上镇上供销社卖出好价钱。每年这个季节,场地上村民们拍成行,对面对坐好进行劳作。一边聊着天,一边手里干着活。除了晾晒或挑拣棉絮外,有时也会晒那些没有开壳的棉桃,人工掰开它们,拿出棉絮,但都是湿漉漉的,只能晾晒。晾晒棉絮的日子也是村里鸡鸭开会的日子,它们会聚集在帘子下,找寻着从帘子缝里掉落的或者村民在挑拣棉絮时扒拉下来的那红色的棉虫,有时还会因为棉虫的归属叽叽喳喳打闹一番。

    农民自家做的酱菜做的少就放在筛子上晾晒,如果做的多就在帘子上晒。每每到了夏天,亦或是秋天的午后,都可以在农家门前的场地上,各家晾着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味道在乡村的空气中弥漫。

    这才是乡村应该有的风景吧。

    2022.8.22

    沪上  北风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帘卷西风,风味农家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gd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