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个南方小孩,父母都是银行家,生活可以说非常富裕了,要什么都不缺。他本人在国际化学校读高中,并不纨绔,反而学习超努力。从初中开始到高中,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十一点、十二点、一点、两点……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已经快熬到三四点钟。他开始自残,出现了想要自杀的念头。心理医生警告他和他父母,要赶紧去医院去,得去治疗,先保住命才行。结果小孩住了两天医院,就出院了。医生问为什么出院了?他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他是国际学校的第一名,考第一名是他的人设,他父母要求他必须要保住这个人设,否则他什么都不是的。他每天努力刻苦学习,就是为了保住人设。因为要考试,所以不能耽误复习。出院以后,心理医生告诉他父母一定要看护他,他现在肯定是有危险的。过了两个礼拜,这个小孩的妈妈打来电话,说孩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血淋淋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很多焦虑的父母催促孩子学习时的情形,那为人父母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科学有效的激发出孩子的内驱力呢?
那么这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心理出版的《自驱型成长》,强烈推荐给父母。
它不仅是一本能减轻父母焦虑感的育儿书,教会父母科学的育儿观,还可以帮助父母自育成长。书中辅以大量真实案例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有任务清单,有问答,能帮助父母应对孩子成长中大多数问题。就算还没做父母,或者小时候没有得到科学关爱的朋友们,也可以通过这本书科学有效地激发出内在驱动力。
非常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父母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伤他们长期的内在驱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而幸运的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和启发型教育家奈德,在书中给我们揭示了养育孩子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找到自己的内驱力,并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
本书基于对普适的神经科学前沿研究,重点探讨了4个核心要点:
1.严重或慢性的压力,对发育中的大脑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与压力相关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的危险因素。如父母不停的责骂唠叨,就是慢性压力,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前额皮质,上述故事中的孩子,就是在父母的唠叨逼迫中长大。
2.过低水平的控制感,是人类个体所能经历的最有压力感的事情之一了,它会进一步引发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降低孩子在学业上的认知和表现水平。比如上述故事中的那个孩子,虽是学霸,却并没有对学习的掌控感,没有得到父母正确的引导,而酿成了悲剧。
3.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励都植根于控制感、胜任感和自主感。健康的自我激励,是拥有成长型心态,不怕小挫折的前提条件。
4.培养出健康的控制感,会进一步带来各种积极结果,包括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强的内部动机、更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罗京宁书记在《给每一个孩子一颗温暖的心》课程中讲到:“教育的本质是启发心灵的思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它可以科学有效的指导父母及心理学爱好者,如何引领自己和孩子拥有更加健康、融洽的亲子关系,实现亲子的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