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随笔散文散文
莫言:梦想始于一天三顿的饺子

莫言:梦想始于一天三顿的饺子

作者: ss的计划 | 来源:发表于2019-01-16 10:05 被阅读122次

鲁迅不姓鲁,姓周;

莫言当然也不姓莫,姓管。

莫言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长成于70年代,

这20年是中国内地经济最困难的20年,

这20年是中国社会环境较极端的20年,

但就是这么一段动荡的岁月,

给予了莫言宝贵的经历与回忆,

打磨出了莫言不平凡的一生。

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梦想,

如果你问当代的小学生,

他们的梦想大多是科学家,

但假若你问儿时的莫言,

他的梦想绝不会是文学家。

他说,那时候吃饭穿衣都成问题,

更别说读书写作。

10岁以前,莫言几乎没有衣服,

天天都光着个屁股蛋到处乱跑;

到了20岁,莫言也才两件衣服,

夏天一件褂子,冬天再加一件,

如果还冷,就在隙缝中塞点棉花。

所以,莫言儿时的梦想就是吃饱饭,

而这一简单而现实的愿望,

却是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最高理想。

他的文学梦起源于邻居的一个故事:

有个作家,十分腐败,三餐吃饺子。

莫言听完后,惊呆了,

因为在他的想象中伟大领袖毛主席,

每天也不过油条配上白菜炖肥肉。

“如果我当了作家,

是不是也可以一天三顿吃饺子?”

邻居的答案是肯定的。

于是,莫言的文学梦从饺子中诞生了。

莫言和鲁迅有个共同点——讲真话,

“莫言”这个笔名也来源于此。

文化大革命时,中国人有两套话语体系:

一套对外,都是假话套话,都是豪言壮语;

一套对内,都是真话实话,都是不可告人。

莫言从小被村里人叫作“炮孩子”,

因为他喜说话、传话,内容还无边无垠。

某次他看到了台湾飘来的政治传单,

“他们的楼特别好看”,

这话在当时可是十分反动,

气得父母扬言要用麻绳缝他的嘴。

于是,当他开始写小说时,

便以“莫言”为自己笔名,

想以此来劝谏自己少说话。

可是,莫言一句也没少说,

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大实话。

莫言觉得自己做得特别对,

因为作家需要讲真话。

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梦想,

不同的人生阶段,

梦想的内容也不相同。

1984年,莫言的文学梦:

写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小说。

莫言将自己的梦境与经历相结合,

孕育了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创作过程中,莫言惊奇地发现,

现实主义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搬运,

现实主义允许虚构,

可以夸张,

当然也能魔幻。

莫言开始从儿时的生活里找故事,

河里的鱼,山上的羊,变成女人的黄鼠狼,

这些生活元素成为了莫言宝贵的资源。

1985年,莫言的文学梦继续发芽:

为证实自己而写作。

当时,不少人觉得年轻作家缺乏战争经验,

认为中国的军事文学前途黯淡,令人忧虑。

莫言对此论调十分地不服气,

他认为战争资料可弥补经验的不足,

而想象力可以弥补亲身实践的不足。

正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

没杀过人却也懂得如何杀鸡宰牛。

但很多老同志对莫言的想法不以为然,

在莫言的倔强下,《红高粱家族》诞生了,

正是那部让张艺谋、巩俐扬名的电影的原著。

莫言说,

没有战争经验的人

写出来的战争也许更有个性,

如同没有谈过恋爱的人

写起爱情来也许更加美好。

因为正是经验的缺乏,才有了想象的空间,

作品才能释放创意,内容才能天马行空。

正如在作品《红高粱家族》里,

台上台下,历史现实,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到了1987年,“蒜薹事件”震动了全国,

也唤醒了莫言的农民本性,

莫言决定要为农民鸣不平,

他要为农民而写作。

历时一个月零三天,

《天堂蒜薹之歌》横空出世。

朋友偷偷告诉莫言,

某些官员看完作品后扬言道:

“莫言什么时候敢到我们县来,

就把他的腿给打断。”

为什么这部作品影响如此之大,

正是由于作品的原型来源于

莫言儿时生活的村庄,

文中主人公的经历来源于

莫言四叔的不幸遭遇,

真实和真相才能让作品拥有灵魂,

才能震撼人心。

迈入21世纪,莫言想恢复作家说书人的身份,

开始向鲁迅学习,内容立意上向鲁迅看齐。

他觉得,

鲁迅的小所里仅描写了看客和受刑者,

而忽视了台上的刽子手,

这样的作品是不完整的。

莫言开始分析刽子手的心理,

结合着“文革”期间万人大会的经历,

终于《檀香刑》问世。

“不是我在杀人,而是皇上在杀人,

是国家在杀人,是法律在杀人,

我不过是一个执行者。”

“我是一个手艺人,我是在完成一件手艺。” 

最原汁的生活才是最优秀的素材,

才能孕育最独特出彩的创意。

40年前,莫言因偷钢笔被父亲责骂,

“你还会用钢笔?铅笔都用不好!”

40年后,

莫言却被香港的许多大学

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父亲得知后问莫言:

“博士大还是县长大?”

莫言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开玩笑道:

“差不多吧,相当于副县长。”

父亲听后很开心:

“这个干部已经做得很大了。”

父亲还不知道,

这个“很大的官”竟源于那顿饺子。

那顿芳香四溢,勾出了文学梦的饺子。

莫言说,

若因学术造诣而授予学位,自己受之有愧,

若因自己爱讲实话而授予,那便当之无愧。

莫言朴实的人生观,

实实在在,不掺妄言的文章

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也是这个社会,以及这伟大的文学的品格

最珍贵的所在。

相关文章

  • 莫言:梦想始于一天三顿的饺子

    鲁迅不姓鲁,姓周; 莫言当然也不姓莫,姓管。 莫言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长成于70年代, 这20年是中国内地经济最...

  • 梦想始于温饱!

    最近看见一篇文章写作家莫言儿时的梦想就是一天三顿饺子。我读后的感悟就是梦想始于温饱。尤其是我这一代人对温饱的追求达...

  • 名家谈写作之莫言《我为什么写作》

    名家谈写作之莫言《我为什么写作》 1,为一天三顿吃饺子的幸福生活而写作 莫言在《我为什么写作》里说,鲁迅先生为了救...

  • 从莫言的饺子说起

    莫言火了之后,和他相关的一切都火了。 他的书火了,他讲过的故事,说过的话,也火了。 比如这一段话:我记得最深刻的一...

  • 论莫言的“三顿饺子”

    某高校为了曾诺奖的热度,纷纷邀请莫言来校为莘莘学子们讲课。当被问及莫言先生您是如何成就您的文学梦想时,他回答道:“...

  • 我读莫言老师

    我与莫言老师的神交,始于2012年。 那一年,正是莫言老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年。 这个消息,几乎令全国震惊。在此...

  • 年的味道,来自美食的诱惑

    【1】春节的美食记忆 诺贝尔奖作家莫言,在香港高校演讲时,提到自己写作的初衷:为了能吃上一顿饺子。 我认同莫言的坦...

  • 彭小六早读日报(2017-07-24)

    彭小六“梦想领读会”作业·10分钟快速学习视觉笔记——入门心法 作者:莫言言 家好,我是莫言言,最近陆陆续续有很多...

  • 《檀香刑》:庄严的哀歌

    读莫言的那段时间,恰好认识一位东北学姐。 她操着混合浓重大碴子味的东北腔,跟我说: “莫言爱吃饺子,所以他一定是个...

  • 莫言 莫言 莫言

    昨天上午路过滨河路,看到大白天亮着路灯,我这心里就不爽:这得费多少电?这是谁的责任心又被狗吃了!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言:梦想始于一天三顿的饺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mp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