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间值得简友广场哲思
苏轼的达观是怎么修炼来的?

苏轼的达观是怎么修炼来的?

作者: 若亦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3-18 13:31 被阅读0次

    苏轼远贬海南,如果说和当初被贬黄州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物质上的匮乏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刚刚亲政的哲宗皇帝正值青年,苏轼却已经年过花甲。而且,新一轮的党争迫害充分吸取了上一轮斗争的教训,不断降低底线,显然很想赶尽杀绝,不给旧党留下任何翻身的余地。

    这让苏轼很难对未来抱有任何希望了。但苏轼看上去还是一如既往地乐观、豁达,真正做到了随遇而安,让人禁不住要问:这种人生境界到底是怎么修炼来的?

    书亦泽

    苏轼确实有他独到的修养,直到今天都很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人们总会忽视一个很不中听的道理,那就是,物质的匮乏和希望的渺茫远比精神的孤独更容易忍耐。

    所以抑郁症也好,自杀率也罢,和贫困并没有直接关系,却和集体生活的参与度存在明确的反比关系。

    社会学先驱涂尔干的名著《自杀论》,就是用统计调研揭示了这个道理。

    北宋党争虽然激烈,但基本上仅限于官僚体系内部,就算是赶尽杀绝的做派,以今天的眼光,以我们丰富的历史经验来看,不过是一场玩得很认真的过家家罢了。

    书亦泽

    苏轼即便被打落谷底,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至少还是一代文坛宗师,光芒四射。很多人就算存心躲着他,出发点也不过是怕惹麻烦,但心里对他的尊重并不会有任何减损。

    所以,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地方官都会像迎接明星一样,把他待为上宾,至少在可以通融的范围内给他足够的帮助,甚至有人因此获罪。更不缺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仰慕者,就连当地百姓也不敢小看这位一时间虎落平川的大人物。

    而作为一个开朗、健谈,喜欢呼朋唤友的人,除了乌台诗案那段坐牢的日子,苏轼的社交生活一直都很活跃。哪怕到了海南,他也可以轻松跨越文化壁垒,和当地百姓打得火热。

    书亦泽

    传说苏轼对苏辙讲过一句话,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也就是救济院)里的乞丐,跟谁都聊得来,看谁都是好人。

    这话虽然有些夸张——比如我们已经知道,苏轼看程颐就是奸人,偏偏还看错了——但无论如何,苏轼确实很豁达,很没架子,既可以和儒家学者探讨经典,也可以跟和尚、道士谈玄论虚,同样可以和劳动人民聊收成,拉家常。

    书亦泽

    他不仅“可以”,而且乐此不疲,每天都要找人聊天,随便什么人都行,什么话题都行。他还很会给自己找事做,研究酿酒、制墨,各种有用的、没用的,反正总能让自己充实起来。

    事情也总在找他,常有学生慕名而来,请求得到他的指导。

    生活充实了,社交丰富了,还到处受人尊敬,身处逆境的时候也就不那么难熬了。

    更能让生活充实的,是发扬社会责任感。

    书亦泽

    海南是个落后地区,原住民基本都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汉地差异很大,当然会有很多事情让苏轼看不惯。

    看不惯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如果放到今天就很敏感了——尊重当地风俗吧,会被人道主义者批判;努力移风易俗吧,又会被那些主张“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者抵制。

    好在古代社会简单很多,看不惯的就教他们改。

    在儒者看来,海南要改变的风俗太多了。只谈一点,这里男人持家,女人出来做事,做的还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

    书亦泽

    苏轼看不下去,但他毕竟不是地方官,能做的就只有劝说。劝说需要技巧,还需要艺术性。

    于是苏轼找来杜甫的一首诗,《负薪行》,诗歌讲的是四川的事情,那里的风俗和海南相近,女人十之八九都做的是砍柴、卖柴的营生。

    杜甫同情她们,写这首诗哀叹她们的艰辛。苏轼经常拿这首诗给当地人诵读、讲解,虽然心里明白移风易俗不容易,但觉得自己至少应该做点什么。(《书杜子美诗后》)

    苏轼记录这件事情的时间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闰九月,没想到仅仅几个月之后,年轻的宋哲宗还没有留下继承人就突然驾崩了。向太后临时主政,立哲宗的异母弟端王赵佶继位,这就是将来要被金兵掳走,断送了宋朝半壁江山的宋徽宗。

    书亦泽

    当然,在徽宗刚刚继位的时候,谁也无法预见未来,但至少可以预见的是,朝廷又要大洗牌了。

    在向太后的主持下,旧党人士回归,新党官员遭贬。苏轼终于可以离开海南,以他的资历和声望,很多人都估计他很有可能回朝担任宰相。

    而现任宰相章惇却重复起了苏轼当初的厄运,被贬出朝廷,还将被一贬再贬,一路被贬到苏轼曾经呆过的广东雷州。

    书亦泽

    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二十日夜,苏轼横渡琼州海峡,离开居住三年的海南,踏上了北归之路。

    这一夜,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其中的名句直到当代还在被身处逆境的人反复吟诵: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书亦泽

    首联当中,参和斗都是星宿的名称,海南的天象和内地不同,而在六月二十日的夜晚,真的参横斗转,苏轼这回完全写实,没有像写《赤壁赋》那样信笔由缰。

    “苦雨终风”是说停不下来的雨和停不下来的风,但终于“也解晴”了。雨停了,风停了,这既是写实,也是双关,暗示着政治斗争的风雨终于停了下来。

    颔联是最常被人引用的名句,但读者很难意识到,“云散月明谁点缀”暗用了《世说新语》的一则典故:

    书亦泽

    司马道子半夜闲坐,看到天空清朗,明月皎洁,没有半点云彩,不由得发出赞叹。这时候6在天空点缀,就会更美。”司马道子开玩笑说:“你自己心里脏,难道还想把天也弄脏不成?”

    苏轼用这个典故,暗暗骂了那些栽诬迫害他的人。终于,种种栽诬迫害就像被风卷走的云,而自己的心就像苍天和大海的清白本色,永远不曾改变。

    书亦泽

    诗的颈联分别用到《论语》和《庄子》的两则典故,说自己本以为会在蛮荒之地度过余生,对浮沉荣辱也不再介意了。

    尾联说海南的生活虽然千辛万苦,但自己无怨无悔,因为这是平生最激荡胸怀的一次游历。

    从艺术性来看,这首诗其实有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后四句不但太实在了,也弄得画蛇添足了,语尽则意尽,没了余味。

    如果只保留前四句,那就是一首冠绝诗坛的七言绝句,字面完全写实,是纯粹的自然景观描写,而无限深意尽在言外,这就是言近而旨远的典范。

    书亦泽

    不过,如果从个人感情的抒发来看,苏轼算是倾诉得酣畅淋漓了,以至于又没管住自己的笔,犯了朝廷的忌讳。

    前边讲过,官员受了处分之后,无论心里怎么想,也无论事实冤不冤,都该摆出反省的姿态,这是历朝历代的官场生存法则,但苏轼这首诗半点反省的姿态都没有。

    单是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倒也罢了,他偏偏还要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高调表达自己毫无悔意,对朝廷给的处分反以为荣。

    书亦泽

    这也难怪苏轼,他本来就是这个性格,如今人也老了,起起落落经得多了,最严厉的处分也受过了,熬成滚刀肉了。

    幸好这时候倒也没人计较他的诗,但是,没等苏轼兴奋太久,他的北归之路还没走完,高层的政治风向似乎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向太后仅仅摄政半年,就让徽宗亲政。第二年正月,向太后去世,朝廷改元,年号叫作建中靖国。这个年号的涵义是:既不要极左,也不要极右,大家别再搞党争了,好好让国家安定下来吧。

    书亦泽

    既然是调停、折中,就需要两派各让一步,新党风头最劲的蔡京、蔡卞兄弟离开中央,旧党声望最高的苏轼、苏辙兄弟被挡在京城之外。

    但是,就算苏轼这一次真的可以复出,也只能造就另一种遗憾,因为在这一年的舟车劳顿当中,他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病逝,享年66岁。

    这对苏轼来说未尝不是好事,因为年轻的宋徽宗早已经决意任用新党了。所谓建中靖国,只是从旧到新之间的一个过渡。

    所以,建中靖国的年号仅仅用了一年,第二年改元崇宁,意思是,以宋神宗熙宁年间的政治方针作为崇尚对象。

    新时代到来了,因为《水浒传》而为我们熟悉的蔡京即将权倾天下,宋朝的宰相岗位终于要迎来一个真正的小人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的达观是怎么修炼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bq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