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申遗版]
都匀毛尖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是当地少数民族(布依族)在长期生活中不断总结和创造出来的。
工序复杂而独特,讲究对锅温的控制,手型、手势、方向、力度等技巧的运用十分考究。
这种制作技艺并没有文字记载,全靠老艺人言传身教,世代相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都匀毛尖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有数道独特而又细腻的工序,在全国名茶中独树一帜。
采摘
用特有的手型和手势进行采摘,对芽叶的形状、色泽和长度有讲究。
选茶青
按茶青的优劣进行分选。
摊凉
摊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入锅加工
1.杀青
以干柴生火加温,用眼观察或用手感受锅温变化。
当锅温升至最佳,倒入适量茶青,双手迅速抛炒,沿一定的手抓方向抖闷结合。
炒制时的天气情况不同,抖和闷的次数多少多有不同。
观察茶青的颜色和色泽的变化,用手测试茶青的柔软度和芽叶之间的粘接度,判断杀青是否合适。
2.揉捻
将锅温降到一定高度,用手沿锅边翻起茶叶,在双手中进行抖揉。
力度适中,保持一定的手势方向。揉抖的周数和次数根据锅温变化有所不同。
观察茶叶的卷曲度和颜色变化,用手感受茶叶的粘度,判断揉捻是否合适。
3.搓团提毫
适度降锅温,将茶叶逐团握于手掌中,沿揉捻时的同一方向,按轻重不同的力度顺序搓揉数周,促使茶叶紧细卷曲。
同时轻抖几次,如此反复数手即可。这一阶段,揉和抖的次数多少也不相同,避免无法做成特有的形状。
观察茶叶的卷曲度和白毫的数量,用手感受茶叶的湿度,判断搓团提毫是否合适。
4.翻炒
适度提高锅温,双手在锅内翻动,使每个芽头都能接触锅面。
5.干燥
适度降低锅温,将茶叶均匀薄摊于锅边,用手感受茶叶的硬度和湿度,合适后即可出锅。
选干茶
将制好的干茶轻拢成团,分别提取成品茶、碎茶、茶沫。
收青
用白皮纸包好成品茶,放入装有干石灰或木炭的缸中。半月后收去青味再装袋存放。
都匀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媒体版]
传统手工制作的都匀毛尖茶,外形条索卷曲,色泽鲜绿,白毫显露,香气扑鼻;
泡则香气四溢;汤色清澈,滋味鲜浓,回味甘甜,叶底淡黄明亮;具有优质绿茶特色。
都匀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流程复杂、细腻,同一口锅“火中取宝,一气呵成”。
加工过程中,对时间的长短和锅温的控制,用手抛炒,抖闷,抖揉,揉捻的方向、周数、次数以及力度等技巧,
随茶青的质量、湿度,加工的时间、程序、锅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全凭老艺人的眼神、听觉、嗅觉、手感和经验,全靠老艺人言传身教和世代相传。
采摘
采回的芽叶必须经过精心拣剔,剔除不符要求 的鱼叶、叶片及杂质等物。摊放1--2小时,表面水蒸发干净即可炒制。
杀青
锅温120--140℃,投叶量500—700克,以抖为主,抖闷结合,采用双手翻炒的手势。
做到抖得散,翻得匀,杀得透。当叶质转软,清香透露,降低锅温进入揉捻工序。
揉捻
揉时长、用力重,是都匀毛尖茶揉捻的特点,是形成毛尖茶味浓的因素之一。
锅温保持70℃左右,用单把揉的手法,将茶叶左右推揉成条,重力推揉,达到细胞破碎充分的目的,当达五成干时即转入搓团提毫工序。
搓团&提毫
锅温50--60℃,将茶叶握在掌中合掌旋搓,搓成茶团,抖散炒于,反复数次至七成干度。
改用双手捧茶,压搓茶条,边搓边炒,搓炒结合,搓至白毫竖起。
茶叶约八成至九成干时,降低锅温(50℃以下),将茶叶薄摊锅中炒至足干。
炒干时作轻巧翻炒动作,使茶叶里外干度一致,增进香气。
炒制工艺分为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五道工序。
揉捻可增加汤色浓度;搓团使得茶叶外形卷曲;提毫时,茶团在手掌间摩擦滚动,茶条相互间才会起毫……
每个步骤都严格遵守传统手艺之法,最出彩的地方在于提香提毫环节,改用特殊的木柴烧火,让锅内温度迅速上升,茶香瞬间馥郁浓烈,这个过程被称为“火中取宝”。
都匀毛尖茶传统制手工作技艺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全国名茶中独树一帜,是研究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因子。
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其他中国历史名茶的制作技艺一样,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