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祭灶
过年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是一件非常隆重和充满仪式感,且令人心之向往的事情。我记忆中真正的年到来的要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说起。腊月二十三在我们这边的说法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因为传说中灶王爷主要是负责侦察百姓生活的,被老百姓奉为一家之主。祭灶之日为了恭送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家家户户贴对联,放鞭炮以示隆重,并祭祀灶汤,灶饼和芝麻糖,芝麻糖一方面寓意灶王爷芝麻开花节节高,能够升官发财,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用糖糊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多说百姓的好话,免得见了上神瞎汇报。
儿时祭灶之日,基本上所有在外地的人都会赶回自己的家里,用我们这里的俗话说就是:祭灶一定要集在自己家里(“集"字谐音”祭“),象征着新年到来,一家人的团圆和喜庆。
所以,小时候的腊月二十三,我们都会不顾一切地往自己家里赶。无论是在亲戚家玩耍也好,出远门打工也好,都会在二十三之前,赶回自己家里,哪怕离得再远。那个时候家里孩子多,条件非常艰苦,祭灶之日基本上芝麻糖也只买的够两人一根,但那滋味真的是甜蜜到心里,那时候觉得只要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哪怕条件再苦,也倍感温馨与快乐。
直到后来我们都参加工作,条件也好转起来,于是家里每年都买芝麻糖,可是却没有多少人吃,一方面是因为太甜,另一方面是家人聚少离多,因为工作或移居外地等等原因不能回来祭灶,所以条件再好却怎么也找不回儿时祭灶的那种隆重感和仪式感了。
现在回想起来儿时的祭灶,除了放鞭炮,喝灶汤,吃灶饼,一起分享芝麻糖,最重要的还是一家团圆的仪式感和幸福感,那种隆重的儿时年味儿,再也很难寻觅。
(二)鸡毛毽子
儿时的年在我们当地还有一个习俗,用土话说就是二十七杀只鸡。男孩子也许没什么感觉,对女孩子来说,却是一件极好的事。因为这意味我们要有新的玩具了——鸡毛毽子。
家里无论杀公鸡还是母鸡,尾巴的毛总会被妈妈留下来,更多地是杀公鸡,因为公鸡的毛色彩鲜亮,做出的鸡毛毽子特别漂亮。
鸡毛毽子的材料:漂亮的鸡毛,铜钱,输液用的管子,一小块布。制作过程简单地说来把家里旧桌子拆下来的铜钱,用一圈圆布缝好,然后把漂亮点的鸡毛插满输液用的一小节管子。就这样,一个个漂亮的鸡毛毽子做好了。鸡毛毽子可是我儿时新年最好的玩具了。做好之后,我们早已迫不及待地出门找自己的同伴,看看她们的鸡毛毽子,是否比我们的漂亮,然后我们还会比试谁踢的毽子多。
现在过年杀鸡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以前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我们才会有鸡鸭鱼肉吃,平时家里很难吃到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什么时候吃肉就什么时候吃,那种对杀鸡对鸡毛毽子的渴望再也找不回来了。虽然现在市面上也有卖鸡毛毽子的,但是永远也比不过而是我玩过的鸡毛毽子漂亮。
(三)荡秋千
大年初二,在我们当地的习俗是女儿要到娘家走亲戚。每逢初二妈妈总会一早起床为我们几个烧水洗漱,然后一家人去姥姥家拜年。最让我兴奋的就是姥姥家门前的秋千架,它是那么结实,那么高大。那时候附近几个村子只有富一点的村子里才会有气派的秋千架子。我们村里从来没有过,我最盼望的就是去姥姥家,因为这样就可以荡秋千了。
每次到了姥姥家,向姥姥和姥爷问过好之后,饭也顾不上吃,总会第一时间跑到秋千架下面,那里总有比我到的早的同龄人在那里等候,穿着新衣,站在秋千架两旁,默默地等待着上面的人能够下来,好让自己有机会坐上去荡一会儿。那时的我们总是眼睛眨巴眨巴地望着周围的人,等不及的时候甚至会去附近的小卖铺买一盒炮来打发一下时间。
有时候等的实在是不耐烦了,甚至有一种被欺负的感觉,就会回去叫家人,让爸爸或者哥哥来,这时候秋千架上玩的时间的孩子就会被大人说一番,我们才有机会坐上去,被爸爸或哥哥推着荡出很高很高,迎着凛冽的寒风,心情却是灿烂无比,一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即使在一旁等候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荡得特别高,有的还把绳子扭起来变着花样的,乐得众人拍手喝彩。
年纪小一点的孩子总归是要吃亏一点,像我这样的,慢慢的有了经验,有时候就趁着大家回家吃饭的空当坐在上面过一把瘾。等到下午回家的时候总会坐在秋千上不舍得回家,每次总是要求哥哥把我推送到很高很高尽兴才肯罢休。
儿时的祭灶,儿时的鸡毛毽子,儿时的秋千,儿时的年,那种心往神驰的感觉,恐怕也只有儿时才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