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拈花一笑,意会玄机
大梵天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时,佛祖意态安详,他拈花微笑,一言不发。四周等候他说法的众人全都无声无息,暗自琢磨他的用意,只有弟子迦叶突然破颜微笑。
这一笑,印度禅宗初祖由此诞生,因为佛祖见迦叶破颜微笑,就开口说话了:“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意思就是“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有超脱生死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的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如来言教以外特别传授给摩诃迦叶。
迦叶之所以能得授佛祖释迦牟尼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正是因为他的微微一笑表明他领悟了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坦然自得、超脱一切、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一句话,禅宗大意,在于悟心成佛。
二,禅门东进,面壁观修
后来,迦叶一门经历二十七代后传至般若多罗,那时南天竺国内香至王的三王子达摩拜在他的门下,般若多罗授意达摩东进传法,达摩遵循师父教言经历艰苦航行,从海上来到中国,开始了作为中国禅宗始祖的传法。
当时时值梁武帝时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爱好佛事的君王之一,梁武帝和达摩之间自然会有一番会晤论道,据说梁武帝问达摩:
“我当皇帝以来,广建寺庙,多译佛经,供养无数僧众,我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功德?”
达摩说:“什么功德也没有。”
~“怎么会没有功德?”
~“只不过是细微末节的小事,看似有功德,其实没有。”
~“真正的功德是什么呢?
~“智慧清静圆满,自我空虚寂静,这样的功德世间难求”
梁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说,“完全无圣”。
~“那谁在对我讲话”
~“我不认识”。
仔细体会这段对话,我们不难发现达摩口中难求之功德实为求“自心”圆满,禅宗的法门就是悟心成佛,这个心,不是指跳动的心脏,也不是指胡思乱想的大脑,而是指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佛性“,心就是佛。万事万物,无一物不是它,又无一物是它,只有了悟其中的真谛,便得大智慧,便能功德圆满。
很显然,梁武帝对自身功德的我执和自称不认识自己的达摩在空性的认知上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在禅宗的理念中,心即是佛。如何了得此心,全靠悟。从世间角度看,悟,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思维方式,从禅宗的角度,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思维方式,心不可说,只可悟,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所以,释迦牟尼在大彻大悟后,曾在菩提树下自叹:“我所悟之道,奇妙得不可思议,无法与人言说,说了也无人相信,还不如早日涅槃。”佛祖苦于所说得一切经,都不是心,其实质真相还是空,所以他才在教外令传禅宗法门给迦叶。
禅宗法门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以心传心,不假文字,直指人心,直达本源,顿悟成佛。禅为静虑之意,也可以理解为思维修。于是,参禅成为禅宗与其它宗派法门不一样的修行方式,由参禅而悟心,由悟心而见性,见性即成佛,成佛则智慧清静圆满,自我空虚寂静。
所谓佛不离心,心不离悟,悟不离禅,此为禅宗。
自知与梁武帝无缘的达摩,后来一路北上,在嵩山少林寺后山的山洞里闭关入定,面壁9年不发一语。后出家人神光在大雪中立于洞外向达摩参拜求法,断臂以证求法决心,达摩才收他为徒,改法名为“慧可”。
慧可在向达摩求法的过程中曾问:真正的佛法该从哪里知道?达摩说,从你自己的内心,慧可说,我的心很乱,求师父为我安安心。达摩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沉思很久说,师父,我找心,却没有找到。达摩说,我已替你安心完毕。
心不安则求道,这是人们解决精神矛盾的一种方式。当不安宁的心被调服时,自在常乐,心无羁绊,随缘接物,物我一如时可见心无一物,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成佛。
禅宗之道,也可称为宁心之道了。
三,明心见性,法脉传承
后达摩想回天竺国,临行前,他问众弟子学佛心得,
1,弟子道副说,不执着于文字,又不离开文字,这是符合道义的。达摩说你得了我的皮。
2,女弟子葱持说,就像庆喜见到阿众佛国,一见之后再也见不到了。达摩说你得了我的肉。
3,弟子道育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佛法其实无法可得。达摩说你得了我的骨。
4,最后轮到慧可,他只向达摩一拜,便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达摩说你得了我的髓。
于是便把从释迦牟尼传给迦叶后经28代所得的心法及《楞伽经》4卷和袈裟衣钵等传给了慧可,禅宗二祖慧可立世。
慧可后三祖为僧璨,四祖为道信,五祖为弘忍,六祖为慧能。关于慧能的公案故事很多,最广为传颂的就是他的那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为禅宗掌门时,前5世依达摩单脉内传的以《楞伽经》印心,外传以袈裟表信的法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楞伽经》已为《金刚经》所取代。其次,达摩曾说的“我死后200年袈裟将不再传世,而我传授的心法将广为人知”的预言成真。慧能后五代,禅宗开始演化成五门宗派,分别为南岳怀让体系分支出的临济宗、沩仰宗,由青原行思体系分支出的云门宗、法眼宗和曹洞宗。
从此,了悟本心作为禅修的唯一宗旨在实现的方式上得以开枝蔓叶,各派禅师们各具风格、花样百出,他们东问西答,指南说北,或装聋作哑,或当头棒喝等等施法方式无不处处皆禅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历代禅师们所打的“机锋”和“公案故事”却十分丰富,各种表现均彰显出“参禅一事,法无定法”,但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万变不离其宗,万变不离其心”,均是他们“直指心性,明心见性”的外化表现,正是因为这种不拘一格,证悟自心的法门在形式上相较于传统教派的闻思修次第更有灵活性和主观性,禅宗这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法门才在历史的进程中,广受主观意识强大的知识分子阶层所推崇。
有关禅宗的更多公案故事,会在后续的笔记中陆续记录。
2019年4月25日佛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