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古人又称之为治蔷、节花。据《埤雅》记载:"菊本作鞠,以鞠躬也,花事至此而穷尽也"。《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讲到:“菊有两种,紫茎1的气香而味甘,它的叶才可做羹;茎青而大的菊,气味像蒿而苦,像薏苡一样,不能吃。”林洪在《山家清供》中给大家推荐了一种做法:春天采菊花苗叶,略微炒一下,然后再放入姜、盐一起煮熟即可。做羹吃,可清心明目,加入枸杞叶效果更好。
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百花凋零,菊花却可以迎风绽放,傲立风霜,可能因此,菊得以博得古代文人墨客的目光。不过中国文人向来有个特性——爱一种花,不仅仅是欣赏它、歌咏它、赋予它特定的文化意义,而且一定会以花入馔,发明出各种别出心裁的食花方式。好像只有如此,才能与世俗之人区别开来,彻彻底底地与花的高洁融为一体,得到精神的升华。
古人食菊的最早记录,可见于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看看人家屈原,朝饮露、夕食菊,这日子过得何等高洁清雅,和他一对比,自己简直俗到泥堆里。
到了魏晋时,钟会更是把菊提升到了神仙之食的高度。菊的吃法,最简单的,就是生嚼。不过古人的生嚼可没我们想的那么粗俗,傅玄就这样描述生食菊花的过程:“掇以纤手,承以轻巾,揉以玉英,纳以朱唇。”纤纤玉手把花摘下来,放在轻薄雅致的丝巾上,轻轻地揉一揉花朵,再放入朱唇之中。看看,这场景多美,整个过程多么优雅、有格调!换做咱们这些现代的俗人那就是辣手摧花、牛嚼牡丹了。
除了单独食用菊花,古人也爱找些其他的食材和菊花一起搭配食用。古人最喜欢搭配啥呢?没别的,就是枸杞。由此看来,自古菊花和枸杞就是天生一对啊。除了泡茶,也能入菜,你看林洪这道“紫英菊”食疗羹,不就是特意推荐最后再加入一些枸杞叶效果更佳么。对于食菊,苏东坡吃得更彻底,他在《后杞菊赋》就写道:“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枸杞和菊花简直要成为全年的主食了,尤其菊花,春天吃苗,夏天吃叶,秋天吃花,到了冬天,甚至连菊花的根也不放过!
我想,比起其他朝代,宋人当真是爱的深沉了,不仅能看能吃、还能玩能歌能舞。《东京梦华录》里就记载了皇宫专门有菊花御宴,不仅如此,当时开封民间也非常盛行“插菊花枝,饮菊花茶,吃菊花宴,赏菊花会”。还写了一本叫《全芳备祖》的书,里面就记载当时众文士对菊花的热爱,“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
随着朝代的更替,吃货们也不断发现各种新的吃法,比如到了明代,著名的养生专家高濂,在他的《遵生八笺》中,就有两种关于菊花的吃法。一种是油煎法:“甘菊花春夏旺苗,嫩头采来汤焯,如法食之,以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炸,其香美佳甚。”还有一种是做成“菊苗粥”:“用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细切,入盐,同米煮粥,食之清目宁心。”到了清代,又有了“菊花饼”:“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加梅卤成膏,不枯,可久。”到了晚清,慈禧也爱吃菊,据说如今北京流行的一道名馔菊花火锅就是她发明的。
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入菜也颜色清雅可爱,赏心悦目,食之还可补气、除燥、解渴明目。不过,世人赏菊爱菊食菊之风能绵延千年、经久不衰,最重要的还是要感谢历代文人——是他们赋予了菊花淡泊清华和文化附加值,我们才能享受“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之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