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六祖坛经》,都忽略了好几个重要的地方。
第一段是五祖要传法了,那么多人究竟要传给谁比较好?他要每个人写一首偈(也就是四言八句),把心得和修行的境界写出来,哪一个及格,就把法传给他。
五祖有两个大徒弟,一个是很有社会地位,退役的将军惠明;一个是两榜进士,就是现在高考及格的神秀。另外一个是只来了几个月、来帮忙的、没有出家的俗人,也不认识字的惠能,他是做杂务的工人。神秀心想:“我为了得到祖师的地位来写这个偈,好像是贪心。如果我不写偈,又得不到师父的大法。”伤脑筋伤了好几天,最后决定为了得法而写偈。他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写在墙上,大家都围着看,都赞叹。六祖也去看,他要大家念给他听。他说:“这个东西看起来也不怎么样!”大家都说:“你这个打杂工人,你懂什么?”六祖就找了一个别驾(管文书的人)帮他写,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五祖看了以后,说“也不好”,就把它擦掉了。他这首偈好不好?很好。为什么擦掉呢?因为哪怕是出家,哪怕是庙里,哪怕是一千多年以前,人还是很嫉妒、很自私,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人不见得不比现在的人可怕,古人也是很可怕的,师父为了保护他,所以把它擦掉了,但是五祖很赞成他。
从这两首偈来看,神秀的偈好不好?很好,是修行的方法,但是他没有看到法的本体,没有到究竟处。六祖一句“本来无一物”──原本什么都没有,这句话把一切都看透了、看穿了,所以五祖就决心把法传给他。这个人真是了不起!没念过书,又没有出家。五祖就到厨房去看六祖,看他正在舂米。那时候舂米不是用电动机器打,是用脚去踩那个石碓。五祖用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六祖福至心灵就知道五祖叫他三更去。去了以后,五祖就用袈裟把他围起来,为他讲解《金刚经》,当讲解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就大彻大悟。五祖就把法传给他了,讲《金刚经》,传了法了。
我记得新竹有一个会友写信问我,说:“有人要印《六祖金刚经口诀》,要募捐,我应不应该捐钱?”我说:“你若有钱没地方花,你就捐;如果你不是很有钱,你就不要捐。”因为《六祖坛经》就是《金刚经》的口诀,离开《六祖坛经》,有什么《金刚经口诀》?《金刚经》一部经的整个主旨只有六个字:“无念、无住、无相”。《六祖坛经》一开头就说:“我此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把《金刚经》都讲了。
六祖得法以后,五祖送他,为他摇船。六祖说:“迷的时候师父度,悟了以后自己度自己。”这句话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人应该自己度自己,不要希望别人来度你。
六祖走了以后,五祖几天也不上堂说法了,别人问:“为什么不说法?”他说:“佛法南行──已经到南边去了。”“谁得到的?”“能者得之。”大家都说:“惠能这个人不见了,大概是他得的。”大家就去追,要抢回袈裟──佛传下来的袈裟,表示祖师的信物,大家都去追。
刚才讲到惠明是将军出身,虽然退伍了,还是老当益壮,他跑得快,先追到了六祖。六祖就把袈裟摆在石头上,说:“这个东西是表示信用的,是信物,难道可以用力气来抢夺吗?你要,你拿去!”
惠明来拿,可是拿不动,提不起来。袈裟虽然很轻,可是他拿不动。这个人很聪明,马上翻供改口说:“我不是来抢袈裟的,是来求法的。”
六祖说:“是这样的话,你善恶都莫思量,什么都不要想,你把心搞空。”
六祖在旁边观察,看他的心空了,就跟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就在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六祖就给他传心了。惠明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一段非常重要,是禅的第一公案。但是以后很少人参这个公案,很少人提这个公案。
第二个故事,六祖惠能有一个大弟子──南岳怀让。
南岳怀让就是马祖道一的师父,也是黄檗希运的师祖,也就是现在台湾禅宗临济宗的第一代祖师。有一次他去见六祖,六祖说:“什么物?怎么来?”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问他:“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他说:“不管说什么,都不对。”
这个公案,大家看了以后,都没有人留意,这个没有什么意思嘛!“什么物?怎么来?”打哑谜,是什么呢?他究竟讲的是什么呢?
第三段,六祖座下有一个小徒弟,年纪最小的,叫神会,很聪明。有一次六祖说:“我有一个东西,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无名无字,是个什么?”各位想一想,六祖是一代宗师,他为什么打这个哑谜?他目的何在?神会很聪明,就说:“这个是神会的佛性!”答对了没有?答对了。六祖有没有夸奖他?没有夸奖他,而且还骂他:“日后你纵然有把茅盖头,也只是个知解宗徒。”也就是说纵然你将来当个方丈,主持一个寺庙,也只是个讲道理的人。“讲道理”不是佛法,道理跟佛法是两回事。
我今天为什么跟各位讲这三段呢?一个是“冷暖自知”,一个是“说它是什么,都不对”,再一个是“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无名无字”。这是告诉各位历来讲解《六祖坛经》、古往今来禅宗的典籍当中,很少人谈论这三个公案,这个才是真正禅的血脉所在。把这三段综合起来就知道什么是禅。
“冷暖自知”,“说它是什么都不对,是有那么一个东西,但是说它是什么东西都不对”,“是佛性,但是佛性是一个名词;你若把它当做佛性,就变成一种知解;那么它不是知解,但是又是佛性。”这三段综合起来,给我们一个印象——“它是一种觉受”。“冷暖自知”不是觉受吗?有个东西,又说“它是什么”都不对,因为它没有形状。第三段说得更明白,“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无名无字”,你说“它是佛性”,六祖却说:“我跟你讲没有名字,你反而说它是佛性?”
把这三段一综合,我们就知道“
真正的禅只是一种觉受”。这个觉受是什么呢?我觉得“说它是什么”都不恰当,不如说“它叫安祥”。
安祥有没有涵义?有,“心安则祥”。我们做个心安无愧的人,而且保持这种觉受,人生就很通畅,没有障碍,做什么事都很顺利。
—— 摘自 耕云先生《安祥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