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染心田
01
对着电脑两个小时,删删改改,也没写出个什么所以然来,“突然不想努力”的念头冒了又冒,一次次给我努力筑起的自律壁垒以重创,然而我还是咬咬牙坚持下来了,所以才有了这篇不怎么成气候,但也满载我真情实感的文章。
相信许多人也和我一样,无论身处什么阶段,总会冷不丁的“丧”那么一下,“不想努力”的话不假思索的就能脱口而出,毕竟,努力可不是件容易事,无处可逃的生活重压常常压的我们根本喘不过气,更别提那些明明很努力却依然看不到任何结果的迷茫和绝望。
我们就这样,一边怀揣着改变自己,为梦想奋斗的野心,一边控制不住地开始堕落。于是我们开始自责,陷入自我怀疑,我这到底是怎么了?
如果你以为我接下来就要猛熬鸡汤,告诉你如何重拾信念,加倍努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本文的主旨是为了强调:有时候,突如其来的“丧”,其实也是好事儿。
哦?“丧”怎么就成了好事了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02
也许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中,提到“丧”这个词就会头脑中浮现出一个整天无所事事,意志消沉的颓丧形象,这在“努力”一词大行其道的今天显然是有些不讨喜的,甚至令人嗤之以鼻。
但仔细想想,如果你的生活全被工作、努力、追求成功占据的满满当当,留不得一点空隙和懈怠的可能,那么长此以往不仅你的身体会吃不消,就连生活中那些原本触手可得的小确幸也将离你越来越远,岂不是有些得不偿失?
张弛有度,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偶尔允许自己“丧”一下,从繁忙中停下追逐的脚步,给自己放一个假,也没什么不好。不要说什么“我也想啊,可是……”的搪塞之语,太懂事的人往往吃亏更多,需要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时候千万不要手软,无论对象是谁。
在这方面,蔡澜可是行家。
他曾在《我决定活得有趣》一书的尾章中写到:“我不较劲,这个事情我做不好的话我离开一段时间,我试一个别的事情。”也正是这股“不较劲”,他才能活的如此潇洒而有趣,潇洒到要把他的身份介绍完整也着实得多花一些功夫。
蔡澜:作家,电影制片家(监制、导演、编剧、策划、影评人、电影史料家),美食家(食评家、食肆主人、食物饮料创作人),旅行家(创意旅行社主持、领队),书法家,画家,篆刻家,鉴赏家(一切艺术品民间艺术品推广人、民间艺术家发掘人),电视节目主持人……
如此繁多又各不相同的身份集于一人身,实乃了不起,偏偏他还每个都做的极好,这想必就是“会玩”的最高境界了吧。
“珍惜每一刻应得的享受,把人生充分地活足了它”蔡澜如是说。
03
当然,放松身心,娱乐至上固然很好,腾出点时间复盘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很重要。哪怕牛如比尔·盖茨,也经常性地从日常工作中抽出一个礼拜时间,仅仅是为了思考和阅读,他的“思考周”惯例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从未间断,哪怕在微软公司发展的鼎盛期也是如此。
然而我们并不需要像比尔·盖茨一般考量的那么多,我们仅仅只需专注我们自身,好好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尽管很努力,却依然看不到结果”?
答案或许可以分两种情况讨论,一是尽管做了很多,但都是重复的做一些无效努力;二是即便努力的方向没有偏差,但到了某个瓶颈期时,更多的努力并不会带来直接的突破,此时的收获是停滞不前的。
尽管两者所面临的困境都是“努力看不到结果”,但这个“果”可大不一样。前者过分眷念“沉没成本”,对已经亏本的生意和明知无效的付出继续投入时间、金钱或精力,离自己的目标轨道越来越远;后者是一条无形却残酷的分水岭,一部分人无法忍受增速放缓,而被成功挡在门外,一部分人历经磨难,到达高原。(如图所示)
如果你是第一种,除了及时止损,别无他招。
如果你是第二种,单凭努力也作用不大,你得找到那个制约你突破瓶颈的重要因素,它可能是很多个,但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里,有且只有一个头等要事,如果主要障碍岿然不动的话,盲目扫除障碍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因此,找到这个“主要拦路虎”尤为重要。
接着就是扫除障碍,正如《精要主义》一书中所言:“扫除障碍并不一定困难重重,也不需要超人般的努力。相反,我们可以从小处开始。就像移走山顶上的一块卵石,只需轻轻一推,动量就自然产生了。”
也正是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让我即使“突然不想努力”,也总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放弃,还是坚持,一目了然。
04
既然是假期,总归要有结束的时候,为自己设定一段缓冲期,从全然放松慢慢回归生活的正轨,要知道,放下努力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的面对。
只有将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抽离出来,你才不容易被事情的表象所蒙蔽,轻易地陷入焦虑无法自拔,才能离事情本质更近一点,离自己想要的结果也更近一点。
珍惜这突如其来的神来之“丧”吧,它或许比你一路高歌猛进还好得多。当然,如果你就此“丧”到一蹶不振,那些你期待已久的“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也和你绝无关系。
亦染心田,90后自由撰稿人。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打磨,蜕变。自我剖析/心灵鸡汤/个人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