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224】《朱子晚年定论》之来龙去脉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8-08 06:00 被阅读0次

《定论》首刻于南、赣。朱子病目静久,忽悟圣学之渊微,乃大悔中年注述误己误人,遍告同志。师阅之,喜己学与晦翁同,手录一卷,门人刻行之。自是为朱子论异同者寡矣。师曰:“无意中得此一助!”

隆庆壬申,虬峰谢君廷杰刻师《全书》,命刻《定论》附《语录》后,见师之学与朱子无相缪戾,则千古正学同一源矣。并师首叙与袁庆麟跋凡若干条,洪僭引其说。

隆庆六年(1572年),提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谢廷杰决定刊刻《王文成公全书》,他和钱德洪商量把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作为附录一同刊印出版。我理解之所以作为附录,是因为这本小册子辑录的都是朱熹写给别人的书信,并不是王阳明的作品。

钱德洪于是把王阳明辑录《朱子晚年定论》时写的序、袁庆麟写的跋一并收录在内,并写下了以上这段文字。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证明王阳明的学说和朱熹的学说并不相悖,千古的圣学本就同源,即阳明心学也是正学。原文中“见”应读作“现”。

王阳明写下《朱子晚年定论》序言的时间是正德十年(1515年)冬十一月,正德十三年(1518年)《朱子晚年定论》才在南安、赣州刊刻出版。1515年,王阳明在南京朝廷任鸿胪寺卿,阳明心学的传播如火如荼;1518年王阳明巡抚南赣、平定匪患后,1518年升任都察院右副督御使。此时,王阳明已经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钱德洪解释说,朱熹晚年由于眼疾,独处的时间很长,突然领悟到圣学的精深微妙之处,非常后悔壮年期间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注疏四书,认为是误人误己,于是到处写信给四方同道。王阳明发现这些书信以后,十分高兴自己的学说与先儒朱熹的学说是一致的,于是把这些信亲自抄录编辑成一卷,并由门人弟子刊刻发行。从此以后,讨论阳明和朱子异同的声音就比以前少了很多。

王阳明说,这是天助我也。(师曰:“无意中得此一助!”)

《朱子晚年定论》至今仍有争论。顾炎武明确指责王阳明“颠倒早晚,以弥缝陆学而不顾矫诬朱子,诳误后学之深”。

《明史》记载余祐(官至吏部右侍郎)的话说:“朱子论心学凡三变,存斋记所言,乃少时所见,及见延平,而悟其失。后闻五峰之学于南轩,而其言又一变。最后改定已发未发之论,然后体用不偏,动静交致其力,此其终身定见也。安得执少年未定之见,而反谓之晚年哉?”

争论的焦点在于,朱熹的这些信到底是青年还是晚年时候写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似乎并不很难的问题至今搞不清楚。我看朱熹的书信,确有提到眼疾的事,那么这个是不是可以作为线索?

不过,时至今日,阳明心学是否与朱熹晚年的观点一致已经不再重要,无论如何,阳明心学业已蔚然一家。

不过,《朱子晚年定论》仍然值得一读,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朱熹的高尚品格,破除我们原先形成的对朱熹那种迂腐僵化的老夫子的刻板印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224】《朱子晚年定论》之来龙去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dv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