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读了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深受启发,龙应台从一位母亲的视角记录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其中镜头感十足的文字描写、严谨又不失活泼的教子方法、简单朴素却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读来受益颇深,借自己的经历,谈几点粗浅的感受。
01关于亲子共读
龙应台非常重视文学启蒙,她经常和孩子一起读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而且注重知识的拓展,让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从书本里向外无限飞翔。在她的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母性的光辉,也可以看到文化传承的影像。
在书最后的跋中,她的儿子华安写道:“当然最多、最鲜明的记忆,还是那些温馨甜美的时光。周末,一整个晚上我们三人围在床上一起朗读、讲故事,整个晚上。从安徒生童话、希腊神话到传统的中国民间故事,从花木兰到三国演义,我们的视野地平线简直是一种无限宽阔的开展。”
在我的印象中,我和孩子一起读书,大多是他上小学一年级之前。我们亲子共读的,大多都是童话故事,并没有非常注重古典文学的阅读。等孩子开始上学,自己开始识字,我们的读书由亲子共读变成各读各的。可以说,在对孩子的耐心程度上,我远远不及龙应台女士,深感惭愧。
现在我也意识到这是一种遗憾,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对古典文学的一些认知,也会选一些大块头的名著和孩子一起阅读。我想这大概就是最好的陪伴和传承了。
02关于做“母亲”和做“个人”
龙应台写到: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
现在我们大多数女人,都要在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进行平衡,特别是二胎政策放开以后,需要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就更大了。
有一个说法是,二胎政策放开以后,女性科研人员更难兼顾事业与家庭,高层次的女性科研人员就会减少。在女性最黄金的时期,大部分时间都用到孩子身上,对事业肯定是有影响的。
但是我也看到很多妈妈,很好的平衡了这两方面的矛盾,既承担了做母亲的责任,又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有一次到图书馆去借书,看到一本书是专门写二胎时代的,我想,这样的书,如果不是生了二胎估计是写不出来的。龙应台也是这样,她既承担了养育孩子的责任,同时又笔耕不辍,写出了《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这两本书。
她的儿子华飞提到:“我们在黑暗中,听她轻轻的脚步声,走向她的书房(也要好几年之后,我够大了,才知道,每天晚上,这个时候她才能开始写作)。”“这个时候”指的是孩子们睡下以后,从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她的不易。
但是,从另一方面想,如果不是做了母亲,以龙应台原来一贯犀利的笔锋,估计很难写出这样接地气、深情款款的作品来。
所以说,母亲养育了孩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也成就了母亲。孩子是上天送给母亲最好的礼物。每一位母亲,在忙于孩子琐事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己心中的梦想,持之以恒的去坚持,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03关于家庭作业
书中提到,一年级的安安,作业时间每天最多不过三十分钟,在德国的家庭作业布置得那么少,我多少有些吃惊。
自从上一年级以来,我就被儿子的家庭作业给捆绑了。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写字的速度非常慢。但是老师却天天布置日记,要求书写认真,字数达到规定要求。除了日记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业,每天晚上都要写到十点左右。稍微磨蹭一些的孩子,甚至写到12点以后。
和班里其他同学的家长沟通起来,都觉得陪孩子写作业非常痛苦。最大的问题是:一、二年级天天写日记,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想到内容,还要构思,构思完还要再工工整整写出来,一篇日记一个小时根本写不完。何况还有其他作业。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母慈子孝,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鸡飞狗跳,这绝不是笑话,而是真实的场景在现。
还记得那些抓狂的时刻,看着表的指针指到了十点,心里的气就开始抑制不住的往上来。因为睡得再晚,第二天早上就不起床。只能催促他,你能不能再写快一点。
有的家长跟老师反映,布置作业太多,老师就会说,现在这点作业还算多吗?那到了高年级怎么办?因为老师太强势,家长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乖乖的陪着孩子写作业。
后来换了一位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少了一些,但是对孩子来说,考试的成绩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有了空闲的时间,读了很多的书。上了三年级以后,孩子书写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了。
所以,想给那些给低年级学生布置过多作业的老师说一句:老师,您慢慢来!
04关于带孩子引发的家庭矛盾
如今,因为带孩子引发的婆媳矛盾、母女矛盾、夫妻矛盾许多家庭都存在。龙应台觉得,当因带孩子的理念不同而引起矛盾的时候,孩子的母亲有最大的权利,任何人都得尊重生母的权利。
书中写道:我的婆婆很清楚的认知,宝宝首先是我的儿子,其次才是他的孙子,对孩子的教养,她可以从旁帮忙,或是提供过来人的经验,甚至于表示不同的意见,但她最后一句话永远是:“当然,决定还是在于你做妈妈的。”
我挺欣赏这位婆婆的做法。我以后也要做婆婆,所以这里先学习了,尊重每一位妈妈。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两代人之间比较尖锐的矛盾就是孩子生病时用什么样的方法治疗。爷爷奶奶大多坚持生病就要打小针、打吊瓶,这样好的快。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多看到激素、抗生素的危害,坚持吃药或中医治疗,两不相让。其实,这都是要依据孩子的病情而去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两代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生活中也常常为了这样的事情争执不下。
龙应台说:这个世界,凡有爱的事情都好办一点,怕的是恨,不是爱。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走向属于他们的更远、更光辉的未来!

网友评论
深有同感,我也买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