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晓闲怎么做知识实践吗?
董晓闲
摘要: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学习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实践法是指将从各种途径中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及改善知识和方法的一种学习方法。
能够通过实践法学习的东西很多,包括心得体会、阅读笔记、工作方法、课程笔记、个人想法以及他人建议。
在实践法中,我们的方法是先模仿,后超越。
也就是说,将知识按照标准的操作方法施行,等完全掌握这种知识与方法后,再进行创新,找到比标准方法更好的方法。
步骤
那么,要想做好一种知识或方法,该怎么做呢?
1.明确目标
在实践法中,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自己在现阶段最需要提升什么。
要想知道现阶段最需要提升的能力,首先就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主,那么,最需要的能力应该是不断试错的潜质、调动资源的能力和销售能力。
那么,你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目前最明显的短板是什么。
对于短板,我们存在两种处理方式。
A.不能解决的短板
如果由于天赋的制约,这种短板得到弥补的可能性极低,最好的方法是寻找弥补的措施,比如找一个擅长这种能力的搭档。
B.能够改善的短板
如果不属于天赋制约的短板,我们就应该努力提升在短板方面的潜力。
当然,在你确定要提升某种短板时,你需要确定这种短板究竟是不是可以提升的。
显然,这里,晓闲要探讨的就是第二种情况。
如果朋友们遇到的是第一种情况,那么,后面的所有内容你你都可以不用看了。
而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化工行业的一名销售精英,而你刚进入职场1个月。
对于这个阶段的你来说,可能需要提升的很多,包括个人品牌、销售能力、谈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品知识、业务基础等等。
很显然,作为刚工作一个月的新人,你最需要提升的能力应当是产品知识与业务基础。
当下,如果你一点行业基础都没有,试图说服一个陌生行业的采购,往往会吃很多亏。
晓闲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做业务时,由于对一个领域不熟悉,刚给第一个客户打电话,就直接被对方给拒绝了。对方问了我一些技术问题,但我却根本打不出来,当时的气氛让我感觉非常尴尬。
而当你具备了行业基础之后,对方才有可能认识你,才愿意跟你继续谈下去,否则,对方会认为你是外行,做业务的基本不喜欢跟外行打交道,特别是外行信口胡诌被拆穿时。
对于我们来说,现阶段要提升的能力就是实践法的现阶段的目标,这种能力要一种对帮助我们达成最重要的目标帮助最大的能力。
2.筛选知识
根据要提升的能力目标,我们可以选出适合自己当下锻炼的知识和方法。
筛选的标准主要从2个维度考虑,分别是有效性和实操性。
A.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最能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如果你是工作一个月的业务,行业基础(比如基本产品、行业术语及其特征)就特别能帮助你更快地进入一个行业。
在油脂行业,业内人喜欢把油脂加工工艺中一个步骤浸出读作qingchu,而实际上,这个词在普通话中读作jinchu。
如果你把浸出读作qingchu,很多人会认为你是油脂行业的业内人士。
为什么读错字了反而会被人认为是业内人士呢?
这是因为搞油脂的行业精英很多都是50-70岁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把握了整个行业的主流,在他们曾经学习的那个年代,中文的标准读音其实不够普及,专业人士大多实干出身,呢额科班出身的很少,专业人士为了维系表达传统,所以,就把跟他们有一致做法的qingchu读法的人当作自己人。
B.实操性
实操性是指方法和知识越容易应用越好。
a.知识越简单越好
知识和方法越简单,越容易使用,实践的效果就越好。最好操作步骤控制在3步以内。
在驾考科目三中有个环节是十字路口左转弯,教练的方法是“左转弯时不断加速”。但考试时,晓闲根本没有采用这种方法。
为什么晓闲不愿意采用教练的方法呢?
这是因为晓闲在拿到驾照之前根本没学会这种这种方法。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动作晓闲学不会呢?
科三考试的一个要求是发动机转速不能超过1500转每分钟,一旦考试车辆识别出发动机转速超过1500转每分钟,系统会直接判定考试人不及格。
新手对油门把控不熟悉,所以,控制发动机转速的唯一方法就是打方向盘时分心控制油门。
但实际上,我们手脚并用,需要控制的东西比较多,需要调方向盘,经常看着前方,缓慢踩油门,需要我们同时做三个动作,新手的压力比较大。
在左转弯打方向盘时,胳膊会挡住转速表,自己就看不到转速表了,看不到转速表时就控制不了油门的多少,非常容易导致发动机转速直接飙到2000转每分钟,甚至更高。
所以,晓闲为了顺利拿到驾照,采取的策略是“左转弯时2档低速通过路口”。
b.知识可以重现
知识与方法要得到了很多场合的检验,那么才能最大限度的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
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果你学习的某种方法、实验方法或者某个理论基本没有被重现过,按照这种方式操作,失败的可能性很高。
晓闲还记得,在研究生阶段做课题时,需要检测蔬菜的维生素C的含量,由于有些蔬菜很特殊,一般的检测方法不可行,所以,我尝试了很多检测方法。
一篇文献中使用了一种专业检测方法测试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根本无法检测出维生素C的含量。后来,晓闲不得不重新寻找合适的方法。
比如在销售中,通过打鸡血学会的业务方法确实能帮助新人产生强大的推销意识,但是,这种方式其实对销售成交没有太大用处,因为这种方法不可以重现。
3.应用知识
实践法的精髓在于知识的应用。
有些知识和方法在刚开始应用时,非常容易失败。不同的人,容易失败的知识并不相同。
有人做化学实验失败的可能性极高,有人用做物理实验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有人可能在参加驾考时经常失败,有人参加英语考试总是无法通过CET6考试。
对于这一类知识与方法,并不能因为一两次失败就直接放弃,直接否定了自己的天分。
晓闲驾考科目二并不是一次通过考试的,而拿到驾照后,晓闲在同事陪同下开车3次后才敢一个人开车,独自开车30次左右后,晓闲在公路上开车已经基本没有问题了。
晓闲在研究生阶段时在整个学院同年级的研究生中声望很高,很多人都夸我英语口语好,但晓闲在本科时英语很差,口语说不流利,CET6第一次考试就挂了,后来才考过。
对于这一类知识或方法,我们该如何实践呢?
A.养成正确的意识
对于这一类的知识的学习,一定要抱着“打持久战”的心态来进行,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达成这件事。要做好需要长期努力的准备。
B.失败后反复尝试
如果在应用某种知识失败后,要尝试再次应用这种知识。
一种知识至少要尝试几十次、几百次,甚至数千次,我们才能深入地掌握一种知识或者方法,才能找到其中一些秘诀。
C.失败后总结教训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我们要从这些失败中总结一些共性的特征,然后,尝试分析如果改进共性之处能否改变实践的结果。
哪些因素会影响实践的次数呢?
A.简单度
事情越简单,满足要求的案例数量就越少。
比如一个简单的初中数学的知识点,可能只需要1-3次应用就能够掌握。
复杂的事情需要满足的案例数量就越多。
比如大型装备的批量化生产,由于其技术难度极大,往往需要很多次的实际模拟试验,数量可能超过几千次。
B.影响因素
外在影响因素越少,需要实践应用的案例数也就越少。
相对而言,标准品的批量生产的模拟次数就比非标品的批量生产的模拟应用次数要少。
而产品的生产工艺的模拟次数也比一套标准的销售流程的模拟次数要少很多。
在销售中,客户不受销售员的控制,客户特点都不一样,要形成一套通用的销售流程,他需要综合考虑所有的客户。
而在生产中,每一家公司首先会制定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的控制标准,相对而言,这种控制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实践次数的标准如何界定呢?
对于考试,应用的标准是数量控制在数次以内,并不需要数百次实践,重点在于掌握原理。
全新的工艺流程,适宜的实践次数标准应不少于3位数,也就是说应当达到数百次,只有几百次模拟生产都基本无障碍了,我们才有把握说工艺参数合格。
成熟的工艺流程,晓闲认为适宜的实践次数也应当控制在两位数以上,也就是说,至少要模拟生产几十次。
而要想判定供应商或下游客户是否稳定,基础标准是不少于1年,且要在这一年内持续合作,合作次数要达到几十次,而推荐的标准是合作2-5年,合作要持续推进,且合作次数最好能够达到数十次,甚至一百次以上。
晓闲曾经跟一家供应商合作了半年,合作次数10次以上,一开始产品质量稳定,没有异常,但在第二年连续出现了2次品质异常,且有一次品质过差,公司决定直接退货。
4.评估结果
当同一个知识或者方法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之后,我们就应该对这些大量应用的案例进行一次集中的评估了。
集中评估案例对于案例的数量有一个标准。
换句话说,数量低于这个标准,所有的评估都是无效的,并不能代表规律;而只有案例数量高于这个标准,我们才有比较大的把握说,评估是有效的。
较大的把握并不是百分百确信和确切的数值,而是一个较大的概率和范围。
在评估中,不要相信偶然事件的指导意义。
如果一种知识或者方法仅仅应用了一两次时,绝不要相信暴露出来的所谓的问题或经验。
在案例极少时,所谓的经验和教训极具误导性。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小概率事件的原因具有极强的偶然性,不具有指导价值。
比如长期合作的物流公司一直保持车辆及时达到需要的地方,累计用车次数超过5万次,当天到达的准确性超过了99%,但有一段时间突然集中发生了4起延期到达的事件,且延期超过2天。
我们并不能判断这家物流公司在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因为偶然因素可能占据了主导地位。
晓闲还记得,在去年年底时由于全国性的大雪,我公司合作的供应商送的一车货延期了4天才到我方工厂,而正常情况下装完货的第二天早上就会到货,为什么会突然延期这么久呢?
因为由于大雪,很多高速封路,且由于大雪导致了高速事故频发,进一步延长了高速封路的时间。
实际上,在安排装货之前没有人能够预计到货时间,所以,要想在装完货后来总结各种方法可能都是无用功。
那么,该如何评估大量案例实践的好坏呢?
晓闲认为,评估的关键在于量化分析。
当一种知识或者方法应用在实际中时,其应用一定会产生某种结果或者效果,我们需要制定出一个标准,来确定应用的结果是否达到了自己的要求。
而要确定结果是否达标,其中的标准必须要使用量化的指标来评价,比较好的方法是打分。
比如对于达标的指标,我们可以规定知识应用符合要求的标准是6分以上,得分高于6分就表示应用结果达标了,得分低于6分表示应用失败。
而实际上,要想通过这样的量化指标来分析,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对于一个结果使用多种评估指标来进行,对这些指标进行加权评估。
比如对一个知识的掌握效果进行评估,我们可以使用多个评估指标,比如使用速度(比如规定30分钟完成任务为达标)、保障结果(比如规定在销售中说服客户接受自己的方案为达标)、考虑全面性(比如在制定方案时,方案中不出现关键漏洞为达标)等等。
并且,对于使用速度、保障结果以及考虑全面性要进行加权评估,比如使用速度加权分值为20%,保障结果加权分值为50%,考虑全面性加权分值为30%。
5.优化知识
在晓闲看来,优化知识并不仅仅是对知识或者方法的不足进行改良,而且还包括对知识和方法的使用方式的调整。
要想做到真正优化一种知识,我们需要完成以下几件事。
A.发现不足
在对知识进行很多次应用并经过了评估后,我们需要找到其中的不足,这里的不足既包括知识或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包括知识的应用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如果知识的应用结果不达标或评分很低,那么这种知识或者其应用方法上就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一种知识多次应用结果的平均评分为65分,而基本评分标准为60分,虽然应用达标了,但是,总体说来,应用的结果依然不令人满意,所以,就意味着这种知识或者其使用方法应当被改善。
要想发现知识应用上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就需要回到整个知识应用的场景中,其回顾整个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一旦我们发现某个步骤存在异常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个知识或方法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而一旦这个问题在很多案例中频繁发生,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需要寻找的不足之所在。
比如我们目前要应用的知识是一种销售技巧,而这种销售技巧我们已经试验了150次,选择了不同的客户进行了试验,总体评价结果是销售技巧的应用达标了,但得分比较低。
通过分析某些案例,我们发现自己在考虑说服客户的例子时,想不到合理的说服角度。
那么,想不到合理的说服角度就是一个问题。
当分析大量的客户沟通案例后,我们需要思考在跟这些客户沟通时,是否都出现了想不到合理的说服角度这个问题,如果这些案例中有60%以上的案例都存在了类似的或者相同的情况,那么,不善于思考就是一个真正的不足。
B.寻找共性
除了要关注不足,我们还应当关注成功的方面,也就是大量案例中共同出现的成功角度。
比如在销售中,通过大量应用一种销售技巧,我们取得了成功,评估结果显示得分为95分,而达标标准为60分,最高得分为100分,这就说明这种销售技巧的应用非常成功。
我们需要分析成功之处在哪里。
而分析过程与上面的发现不足相同。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个别案例,从中找到一些成功的要素。
其次,将这些成功的要素放入全部的成功案例中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大量案例甚至全部案例都出现了这些因素的影子。
如果其中至少有60%的案例出现同样的成功要素,那么,这个因素就是我们所谓的共性。
C.产生方案
一旦我们能够发现知识及知识的应用方法中存在某一种不足,就需要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设法改进改进这种不足。
一旦有效的解决方案被找到,我们就应该将这种方案应用到后续的实践中,以此来确定解决方案是否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方案时,我们需要确定应用的情境应当与最初的大量案例比较接近,如果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做到完全一致的情境,我们也应当尽量保持接近。
另外,在应用时依然要大量应用新的方案。
如果方案过少,我们依然不能正确评估结果好坏,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确信是否完成了知识优化这个过程。
D.提炼规律
当我们找到了成功的共性部分后,我们应当将这种共性提炼为一种通用规律。
同样的,通用规律也应当得到大量的应用,以此确定这种通用规律是否真正有效,且应用时也应当尽可能保持与最初的情境接近。
写于最后
所有的知识都应当被应用出来,没有实践,再多的理论和反思都对成长无效。
而且,在知识和方法的实践应当集中进行,也就是说一段时间只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实践,而每次都只实践一个技巧或者方法。
在实践时,我们应该优先应用最有效的技巧、方法和建议。
在工作中,不要老想着通过公司培训来学习,而应该是通过自己摸索来发现问题。
以上内容就是晓闲关于实践法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篇文章的写作难度极大,实践是一个空泛的话题,晓闲为了将步骤细化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去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在写作时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亲身经历。
希望朋友们有所收获,也欢迎大家留下自己的宝贵意见
我是董晓闲,我在这里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