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影视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者: 魏童 | 来源:发表于2017-09-22 11:36 被阅读1324次

一个出版人的影视见闻录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篇网络小说《回国驯火记》,说的是一个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华人归国创业,恰好遇到中国百年一遇的改革开放,于是,官商勾结、商战阴谋、名人八卦,一幕幕比电影还精彩光怪陆离的故事在主人公身边上演。

我从事出版行业有十多年了,几年前开始与影视行业打交道,彼时,影视圈还很“精英”,个个谈吐不凡,遇到倾心已久的人物也是如沐春风。

此时,到如今凡有人处,皆谈影视的地步,目前已经全面占领了北京的大小咖啡厅,预计未来将陆续占领各个大排档、小吃店。

有个段子提到一个问题,挖煤的、造汽车的、盖房子的、生产火腿肠的,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是,他们都做了影视。

天知道,这几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本人没有跟风的兴趣,但此时也在风口浪尖,处在时下中国最火热的行业,正如《回国驯火记》中的安校长,遇到了越来越多自己想不明白的事情。在身边发生的这些故事比那些屏幕上上演的影像更真实,更有趣,不把这些记录下来简直是暴殄天物。

我试着以自己并不成系统的观察,与大家分享下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为什么这多的人,都转行做了影视?

其他不得而知,就我个人而言,出版始终是我个人的阵地,目前还没有离开出版业的打算,只能说有兴趣的在接触影视行业。转行影视的从业者中,有很多都是我曾经的同行,我猜测大家之所以转投斑斓无比的影视行业,大多出于以下原因:

首先,从屏阅读到屏视频,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趋势,任何人无法阻挡。

在三四年前的地铁上,大家都会注意到很多人或捧着手机,或捧着PAD,看的内容大多是小说或者文字类内容。如今,地铁公交上捧手机的人更多了,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看的内容已经大不相同:目前看文字内容的人很少了,绝大多数人都在观看视频。

这是非常普遍的变化,之所以在一两年的时间视频迅速普及开来,因为目前的流量费用很低,屏幕越来越大,看视频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另外,像坐公车这种垃圾碎片时间,同样是kill time,观看视频带来的愉悦,要比单纯文字阅读更轻松更有趣。

地铁观看手机视频已经成了上班族的习惯

这种风潮其实已经造成原创网站日渐式微,所谓原创网站大多成了给影视行业提供IP的平台,成了一个廉价的泛娱乐入口。像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乐视这样的视频巨头已经崛起,虽然各个号称巨额亏损,这却从没有人轻言退缩。有着传统阅读取向的人群已经渐渐式微,日渐壮大的90后、95后的网络原住民,已经把视频当成了自己获取信息的天然方式。在这些人的眼中,已经没有了所谓屏阅读与屏视频的区分。

陈丹青说,美剧是二十一世纪的长篇小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到一个事实,二十世纪人类获得生活经验,或者说娱乐的方式是小说,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个功能被电视剧,或者说视频替代了。

第二,影视行业的影响力巨大,放大效应更明显。

从事出版行业十多年,我也策划出版过畅销百万的作品。但就是如百万册级别的畅销书带来的影响力,也远不如一个中等反响的电视剧。虽然有些人觉得这种比较不合适,“关公战秦琼”,但我觉得,所谓畅销书其实就是一种快速消费品,与其他文化产品没有高下之分。

当然,这两者比较,对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传统出版业有些不公平,这是由传播的介质决定的。图书是印刷在纸张上的,需要深度阅读才能获取,视频是多维度的,传播效应是病毒式的,后者显然更是为传播而生。

空间限制、时间成本、浮躁的人心,各种不是理由的理由,都在冲击着阅读,于是,视频成了人们首要的选择。很多公共知识分子也意识到了这个变化,开始转行做视频,把一些常识知识化身为视频。这是主动的变化,把纸张的内容揉碎消化成了视频。

只是,这里的视频已经成了二手的知识,视频成了不用思考的成品,用户变成了被动的接受。

第三,从浅阅读到不阅读,从浅思考到不思考。

我看到很多人在观看网络视频的时候,都是同时开几个窗口看三四部电影,然后还经常快进。真的佩服这样的大脑,不知道他到底想获取什么信息?

回到传统出版,我一直觉得阅读是需要仪式感的,但是现在阅读已经被屏幕击的粉碎。很多人说,我在手机上也能大量的阅读,获得很多知识。

请问,刷了几个小时的微信,放下手机后,你可以回想下,这几小时到底看了什么内容?我猜测,绝大多数人连自己具体看了什么都无从回忆,但是时间就如黑洞般的被吞噬了。

我相信,人类在经过几十年的进化之后,很可能大脑就不会有存储功能了,因为这些功能都被手机和其他介质替代了。乐观的说,这也许是一种进步——人类进化的只剩下肉身了。

人类大脑一向有趋利避害的进化逻辑,相信未来世界,思考的事情都会交给计算机,人类只有一堆不堪的肉身。

第四,影视行业离资本更近,资本是人才聚拢的先决条件。

2016年春节,单片票房冲到了34亿,单日大盘突破了6亿,影视行业成了中国经济唯一的亮色。更多的资本充当了门口的野蛮人,各种基金、创投都疯狂进入这个行业。有了钱,当然会聚拢更多的人过来。

2017年,一部《战狼2》更是一路绝尘,票房高达五十多亿,连业内人士都被惊掉了下巴。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影视行业高大上,还能顺便跟某个明星合个影,吃饭喝酒什么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比什么苦逼的制造业好玩多了。

这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每个人都参与玩的权利,接下来就看谁的运气好,谁的脑子的水少了。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有个不容易拿上台面的认知,他们会觉得文化行业是没有门槛的了:认识个中国汉字,就可以出书;长一双眼睛就可以拍电影,没有比这事儿更简单的了。

多数人不会承认自己是有个钱人,就像他们都不会觉得自己没文化。这句话有点绕,可以想想是不是这回事儿。

事实上,文化行业也确实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从不拒绝任何人,任何一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

但水质好坏,外人一看皆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d69c6f99d2a: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越来越不愿意认真。
  • 963274b5be88:翻拍影视剧的从来不看,国内的电影基本屏蔽,除非很出彩的,看小说就绝不看翻拍的电视剧,演员太作,演技太烂,在这个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还是活在自己喜欢的生活中更好一些
  • 5c614962630b:我只想知道,类于郭敬明这样的人,在这个圈子里,能量究竟有多大?
  • 张大惊:写变化
  • 我有一口大白牙:只有阅读,才能让自己感受到自己活着,在人生里挣扎和享受
  • 5c6b86da5e56:近来读书真是越来越少了,浮躁要不得啊!
  • 丹菡:阅读的仪式感和深度是视频无法替代的,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
    魏童:@丹菡 是的,阅读的物理状态无可替代
  • 周霸爷:图像的东西就像是事实一样不容许你的思考,因为他就摆在那里。文字不一样,放在哪里别人或许看着看着,觉得和自己的想法对不上了还可以辩驳一番。这个时代可能就是娱乐至死的时代了,空洞洞的大脑被肥胖巨大的肉体承载着。
  • 南国安好:出版界的前辈,阅读是需要仪式感的,很有启发👏
  • 7b8bfbf3e4ef:不敢跟蔡澜比但每年200部电影还是会看的,只能说全球的电影质量都有所下滑,但大陆影片的情况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目前基本屏蔽大陆电影,毕竟一部电影也要2小时,时间也是钱。个人认为资本起了很大的不良作用,看看这几年片头涌现出这么多陌生的影视公司就知道,还是那句话:房子是用来住的,电影是用来看的。中国是富裕了,但金融界的大佬们能否良性发展下?
  • 大力稳重:比较客观地写出了当下的人心浮躁的现状,越来越不愿意安静地追随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懒惰地不愿意主动地读书。反观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公开场合不大声聊天,或者拿一本书,或者戴着耳机听音乐,而中国的现状竟然是听书热于看书,逻辑思维这种帮你读书的APP大热。
    魏童:@大力稳重 :+1:

本文标题:这几年的影视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ax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