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身体上一种很神奇的器官,可有一个成语总被误用,眼见为实,古人对眼睛比对耳朵倾注了更深厚的信任,不料眼睛也和耳朵一样不怎么可靠,你以为眼睛看见的是真实世界,不过是给想象提供了基础材料。
在青春期的很长时间里,我都在困惑,为什么我母亲对一件事的反应和平常人那般迥异?我认为不足为奇的小事,母亲却要大动肝火,把身边人都辱骂一遍。我往往要一边反刍痛苦,一边求索原因。直到学习了人如何使用眼睛,似乎才发现真相。
每天早晨一睁眼,就有无数景物呈现在眼前,人瞬间“看见”周围的物体。把人“看见”的流程细化:经过物体的光线折射入眼睛,经过眼球内部的角膜、瞳孔、水晶体,光线集中到视网膜,这时视网膜上呈现的图像是倒立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把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视觉神经把电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开始启动由初级、中级和高级视觉脑区组成的超级复杂神经网络系统处理电信号,最终形成人“看见”的正面物体。
从这个流程看,人“看见”的,实际是大脑视觉脑区加工后的图像,如果视觉脑区与负责想象的前额皮质之间的联动,比视觉脑区与眼球之间的联动更加密切,那“看见”的真实,和物理真实,很可能出现云泥之别。
因而,尽管母亲眼前的物体和我眼前的物体是同一件,母亲大脑中的前额皮质和我脑中的前额皮质工作形成的想象成果却迥然不同,导致她的“看见”和我的“看见”全然不同,由此她形成的感受和我的感受也并不相同。从真实到“看见”到感受,期间是意识与潜意识交错回环的澎湃流动,混杂了母亲的天性与童年经历,坚持的信念或随意的混沌,这些都与我不同,最终,我俩的反应大相径庭。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大脑结构,不同的天性与无法复制的经历,这些都影响了“看见”,终而,每个人“看见”的世界都各具特色。
佛教慧能大师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明朝大儒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动,是意识和感受在变化,其实是大脑中的前额皮质在想象。大师们可能用直觉感悟到,看见和想象是无法切离分明的,于是劝导人们修习心性,更加明智地运用大脑的想象。
普通人虽然没有大师的直觉,不过幸好现代的生物学和心理学飞速进步。通过片面材料,欺骗大脑并不是很难办的事,《影响力》中便有很多方法,不经意间,人就可能做出实际上损人不利己的昏聩决定。改变一个人的决定可能没有那么难,不用构建五层梦境去强化意识,只要在日常的“看见”中不断添加可供想象的基础材料就足够了。
忽然感觉,世界是个魔术师,自己身边的所有人像是魔术师助手,尽职尽责地把魔术的障眼布扣在自己的大脑上,认知被魔术欺骗很久,终于发现有种知识可以解开魔术的奥秘,不再被蒙蔽,掀开一块布,看到更真实的景象,当然,后面的障眼布还有很多张。
怎么预防自己被“看见”的事实欺骗呢?寻找智慧,透过所见探寻实相,让自己的大脑对这个世界的想象更加符合常识。哲学家和宗教家在此路上探索良久,普通人工作紧张,只能抽空读读哲学经典,冥想反思。
心情败坏的时候,不要着急发脾气,或许事情并没有所见的那样糟糕。得意的时机,也不要忘形,事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或许下一秒就有什么意外差错出现。保持平常心,从容平和。
按大脑的运作原理,大脑不能创造出没有“看见”过的景象,所有想象都基于所见所感,为了更好地引导别人的“看见”,要了解更多心理学和生物学的常识。
Stay hungry,Stay foolish,人类的存在或许是一场实验,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已经验证的丰富的实验成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