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本疗法
自我觉察|自我的“内在世界”

自我觉察|自我的“内在世界”

作者: 田凯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7-02-21 08:43 被阅读83次

    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内在世界。这个世界里,都是自己的呈现,还有未曾发现的自己。

    幻象世界与感官记忆世界的形成。

    最直接的体验世界是什么?

    就是我们熟悉也并不熟悉的这个“我”。我们有时候会有这样的体验就是睡梦中在恍惚的时候,一半意识在梦里,一半意识在现实中,似乎不知道哪个是真的?还有一种就是生病的时候有时候会感觉身体的麻木,似乎这个身体不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意识还在?这个由身体感知的、内在认同的,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的我把自己放置于身体这个“容器”中。这个就是我们的体验世界。此时感知的一切和经历的一切。有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是“临在”。就是当我们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比如呼吸、让自己痛一下、或者开始感受身体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就会“回到身体”中,似乎是“锁”在了“感知觉”这个世界里,这也是“稳定感”来源之一。

    有的时候,为了描述自我的某种感觉,有个词“边界感”。可以体会这个“边界”是怎样的?

    为什么称这个为边界呢?而不是意识流或者记忆?是因为它是相对稳定的。会持续很长时间。比如,持续的梦境。有的梦,反复出现,可以持续十几年。聚焦可以使人进入这个世界,自己内心意识背后的更深远的空间。自由联想,或者冥想、意象对话都可以。只是这个世界也是如洋葱一样,层层包裹的。或者象是坛城。我们自己探索自己的深度,就是自己的心与这片世界的相遇深度。心灵最神奇的力量是,当它“真的经过”这片世界,这世界就已转化。

    这个界是内心世界的形成。这个世界里面融合的时间和空间,所以稳定在某个心里的位置。这个时候,它一直存在着。通过不断的神入-返身,不断的相遇,“看到”,内在的自己的心灵世界的地域也在不断拓展。我们以为那是自己,其实是心彼时刻所处的位置。因为更多的看到,而不居于一点,因此而丰盛自由。

    “内在世界”,是一种无意识的呈现。它在体验中又是真实存在的。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身心深信不疑。是意识之海形成的结晶,汇聚于此。它的存在,简化的更为稳定的体验指示这意识的洪流方向和变化状况。

    从时间的轴线上,我们处于一个个连续不同的界中,而多次在时间上的相遇则不断丰富一个个内在世界。时间上的相遇,比如你读了一段小说,你自己仿佛经历了主角的一段历程,你体会到他的世界所有的体验。

    练习唤醒的“内在世界”。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聚焦,观想,冥想,可以发现自己的内在某个部分。

    有一种“内心世界”,是通过观想,冥想,聚焦,可以形成的这样一种“象的世界”。可以暂时这样理解,比如某某僧人说他“体验过净土世界”。或者是某种感觉,像是“心进去了一片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可以和要相遇的人相遇。前提是轻松的进入和体会它。前面不断的积累,然后凝缩成一个物或者是一个人。一般是物会先形成,人比较难形成。内化到心里之后,这个物体或者人的所有品质可能你都会具有。在这个世界里,时间和空间失去了意义,而是一种存在,在这个存在里,你的念头,或者说是专注力。可以随时的进出,这是属于你的。

    这个时候的相遇,就是与自己的相遇这个“短暂的人为到达的自己相遇”有助于自己“以此为镜而观自己”。这个相遇时刻是因积累形成的。体会是,有的时候是一种觉察一种感知,有的时候是一种顿悟。这个与自己的界相遇,你会进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和你互为主体。

    借助一种现象来描述同时也帮助理解。

    信仰是怎样产生力量的?

    在这个内心世界中,有形形色色的物体的像。信仰,则如种子洒在这片世界中。它开始并不能发芽,更多的是需要去实践。或者来自生活中的机遇,或者是怎样的情感经历,生活事件。它就慢慢萌发,直至最后生成一棵大树。或者是某种稳定的存在。还有一种坚定的信仰,则如同在这个世界中直接放入一个太阳或者月亮,这样的整个世界弥漫着光芒,会变化的不同,同时,随着自体的凝聚,这部分光芒也会内缩,最后会消解,同时带来的是更稳定的自体。所以,你自己可以描述自己“是一棵树”,你和它可以互为主体,同时,你也确认,“你并不是真的一棵树”。这其实是某种自体客体的存在。

    迷信和正信——客体与自体客体的不同位置?

    迷信,犹如在这个世界中移植了巨大的图腾雕像,它有力量,同时也给予了很大的稳定感。但是,它和你的主体是对立的,它大多是这个“世界的外来物”,它很难和这个世界融合,你是借助了它的力量。正信则开始很弱小,但是随着时间,会慢慢成长,为参天神树,覆盖整个世界。而且它和这个世界是一体的,这个世界可以得到它的滋养,它也能得到这个世界的汇集。(一个视觉化的比喻)这会带来生活的方方面面品质的提升。你的话语,举止也散发这树的清新气息。

    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体验,阅读,有利于扩大自己的“疆域”。

    对于精神来说,所感知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恰好的要发生的。

    如同鱼儿游动一样,穿梭在现实和内心中,唯有此,才有可能实现自由。

    自由从来是来自内心,而不是外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田凯心理:为了参考,加入这个部分
        主体间性的概念创始于胡塞尔。

        经过现象学还原的“我”,即还原到彻底孤立的我,把自然世界经验中的他人都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所谓的“纯粹自我”,他是还原的目的与终点,胡塞尔把他称为“原真世界”。这个原真世界不是一个单纯的世界,总有什么异己的东西会共同在此,共现出来。这其中就有非本己的躯体。我们将心比心,通过意义的递推,发现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个自我,也能构造原真世界。有无数个这样的自我,也有了无数的原真世界。无数个自我,他们共同的主体性,就是交互主体性,也就是主体间性。对于胡塞尔来说,主体间性就是交互主体性,是纯粹自我共同的主体性,它在主体间构成了一个客观的世界。摘自网络百科词条。
      • 田凯心理:精神的世界,意识和无意识都一样的。不同的是,在“感知觉阈”,也就是“六蕴”下,“我之为我”。超过这个范围,“我如非我”。实际上都是“我”。念头暂时位于哪里,那里就是那个“我”。比如,静坐的时候,你会发现“呼吸的我”,“坐着的我”。实际上是那一瞬间,你的念头清晰了,同时发现它出现于几个“不同边界”中。
      • 田凯心理:这是借助于观想形成的主观世界,通过调节这个意识呈现,来帮助自己调节内心
      • 田凯心理:连续不断的,神入_返身,一个方面提高了自己的觉察力,一个方面提高了稳定的自体感。
      • 田凯心理:为什么没有用,观想之道?冥想瑜伽?是这些象的出现,人人都会有体会。但是聚焦,犹如一道照射在象这面镜子的光线。会到达另一层的“像”。无论是意象对话,还有某些自由联想,都使用了类似方法。聚焦,这里,也使用了这个。

      本文标题:自我觉察|自我的“内在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ey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