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了用户体验设计的工作,似乎有无形的手推着我:
最近A股大涨,身边的人每天都在谈论股票,似乎人人都是股神。让我回忆07年那时的景象,大学时逃课呆在电脑前看股票指数上上下下,对金钱的渴望,或更甚当时是对这游戏的兴趣。毕业后是可以投身证券行业的,但似乎有无形的手在推着我,让我从事现在的工作。这无形的手的存在来源:
兴趣
此无形的手是自己的兴趣点。对科技的热爱,对科技产品的追求,喜欢体验新的电子产品、新的软件,从中获得满足感。后来有些软件体验差,就开始自己搞些软件,自娱自乐。
习惯
此无形的手也是自己的习惯。一开网页就是看科技新闻、新产品介绍,买杂志也是科技和商业类型的,常常思考新的科技给人类带来哪些改变,新的产品功能能带来哪些便利等。
潜意识
此无形的手也是自己从小形成的潜意识。小时候的理想是做科学家,家里的很多的机器人都拆散,然后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武器,新的功能,新的外形,新的命名等。
还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小时候有很多变形机器人玩具,常常把它们拆掉重新组合。正派的机器人总是有很强的武器,很强的团队,很酷的外形;而反派角色的外形就很丑陋,装备较差的,而且反派的总把正派搞到很狼狈,而正派老大终于出大招才能收拾好反派人物,但反派人物并没有被完全消灭,而是开始酝酿一下的侵略。反派外表似无很弱,却把正派打得稀巴烂,正派要通过进化后才能打退敌人。
对正派东西的形象都是很高大上的,但个人其实更偏向于对反派的多重思考。如何去设计反派,不能太弱也不能太有正义感,它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和正派打漂亮的一仗,然后正派也得到进化。
要要想好的东西更好,就从不好的、反向的方式去思考。似乎带点悲观主义色彩,但都觉得世界已经很美好的,那么让世界更美好的动力又从何来呢?!
为什么继续坚持用户体验的工作,是有无形的手拉着我继续前行: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姑且把这无形的手定位为使命。
使命的定义:
使命,辞海中有三种解释:(1)使者所奉之命令。《北史·魏收传》:“李谐、卢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2)奉命出使之意。《宋史·田景咸传》:“每使命至,唯设肉一器,宾主共食。”(3)任务。《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命,万死不辞。”后来把使命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简单定义,使命是责任和任务。
现在有些人的观点是:我们工作的责任和任务是就是完成工作,然后获得金钱或名誉啊。出于对金钱和名誉的追求而工作。
其实我们可以有更多存在的价值,我们来到世界是有更多的使命:
如果要把问题放大,就要回答我为什么存在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这个问题上。根据我对《自私的基因》一书的理解,我们存在的使命就是把自身的基因很好地遗传下去,人身的意义其实是把DNA延续下去。站于地球、甚至宇宙的角度,一个人存在的时间是多么的有限和微不足道,存在就是为了继承一些信息然后延续下去,只是一个媒介作用。基于此,我们要好好地生存,而金钱是现代生活的一种保障符号,我们追求金钱而工作,是合情合理的。
一个人存在的使命在地球生命的意义上是把基因遗传下去,但放在人类发展和生活的意义上就不同了。我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小小的东西,从而让生活过得更好。我们知道,有蝴蝶效应,社会发展毕竟有标志的人物出现触发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新里程,如科学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爱因斯坦、霍金对宇宙真理的探秘。我们可以附上更多的责任和任务,出于对人类更美好的追求。听上去很高大上这样子,我们可以举个例子:生产的产品,让用户生活更便利,减少用户处理该问题时的时间,如iPod,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存放、播放音乐。
为什么让这无形的手继续拉?
引用网文《光靠「熱情」並不足以做好工作,關鍵在於「使命感」》(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3/10/16/loving-what-you-do-is-not-enough/)
使命感是在工作中找到價值,驅使你追求成果的品質
使命感消散,人們容易半途而廢、沒有自我要求,甚至做出壞事
與其談論對工作有多大的熱情,不如談談對工作的使命感,以及它帶給你的成就感
如何用好这无形手的拉力?
不断认识自己,认识外界事物。“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时刻认清用户体验设计的源
怀着使命感做人做事,付出即得到的哲理
用户体验设计的源的理解:
梁漱溟曾论及人的三大关系。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广义上就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人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第三:人与自身的关系。
用户体验设计是处理上述关系之间所出现的问题。我们有使命保护这地球;我们有使命让人类活得更好,让身边的人更快乐;我们有使命把基因好好延续下去,完成上述的使命。这就是我们设计的源。
此文向《教父》致敬。
2015.04.27
maxxie wei
maxxiewei@163.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