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诗人一海子

作者: 谭修竹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23:39 被阅读18次

    谨以此文纪念海子逝世三十周年

    烈士诗人一海子

    在三十年前的今天,即1989年3月26日,有一位诗人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他就是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2月出生在安徽怀宁高河镇查湾村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父亲查正全没上过学,是一名走街串巷的裁缝。母亲操采菊,出生在富户人家。他出生前,两个姐姐先后夭折,他的出生,让全家都充满喜悦和期待。母亲发现年幼的查海生对文字很感兴趣,并教他识字写字。父亲在他5岁时,提前把他送进了学校。1974年年仅10岁的查海生考入了高河中学。5年后,15岁的曹海生,以安庆地区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录取到法律系。这在当时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被誉为“神童”。 其实,这都来源于他学习的刻苦和勤奋,他在高中的时候,在那炎炎的夏季,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他常常是上身披着老父亲的外衣,下身没在装满水的木桶里,在煤油灯昏暗的灯光下读书,额前的头发经常被煤油灯烧了,他自己都没有发觉。 1983年19岁的海子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研究室工作。

    海子在1982年才开始诗歌创作,在他短暂的生命里,大约7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在他离世后相继结集出版。

    从1983年到1989年,海子以一种极其单调而孤独的状态,默默的生活着。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2天早上7:00,整个上午睡觉,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00以后继续开始工作。写作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对诗歌以外的世界采取了一种近乎本能的逃避,将自己深深的隔绝在现实之外,他单纯的固守着骨子里的清高,绝不附势趋炎。海子在活着时名气并不大,他的许多作品都发表在边缘的杂志,甚至有人说他尝试写长诗是时代性的错误。

    1984年,他与一位叫波婉的女生相恋,这名叫波婉的女生来自内蒙古,家在呼和浩特,父母均是高级知识分子。他是海子的初恋,点燃了海子的诗情,他为她创作了许多情诗,有时一份情书可以写到2万字以上。爱情为海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感,1985年,他以海子的笔名发表了他的成名作《亚洲铜》。但他与波婉的恋情,遭到了波婉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对海子的家庭出身难以接受,嫌弃海子家境的贫穷,1986年两人分手,留下的是孤独的海子和那些哭泣的诗,如《泪水》,“在10月的最后一夜,我从此不再写你。”海子自杀前,曾收到过波婉的一封信,告诉他已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并即将飞往美国。有人说,这封信是导致海子卧轨自杀的原因之一。

    初恋失败后,一位比他大4岁,在文化馆工作的女子李诗芬进入了他的生活,他十分仰慕海子的才华,尽其所能的照顾海子的生活,经常到海子住处帮忙洗衣做饭,1987年,海子用一首诗《献诗---给S》公布了他和李诗芬的爱情。但是此时海子无意成家,已经27岁的李诗芬理智的退出了这场没有结局的爱情。

    后来他又恋上了一位有夫之妇的白佩佩,也是一位朦胧诗人,来自青海德令哈。此时白佩佩早已成家生子,这段感情也就无疾而终。

    他还爱过一位叫安妮的北大的女同学,当时也为她写了很多情诗。后来因为海子忙于写诗,无心顾她,这段情感也就不了了之。毕业后安妮回到了四川达县的家乡工作并很快成了家。

    海子在短短的25年短暂生命里,他是诗歌的王者,却对现实一筹莫展。他生前的好友西川在《怀念》一文中是这样描绘一个真实的海子的“单纯、敏锐、富有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迷恋于荒凉的泥土”。 但是我们仍然热爱他,谅解他,阅读他,怀念他,把他称之为“诗歌烈士”。

    我读过海子许多诗,但最喜欢的还是他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希望我们不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是从现在起就做一个幸福的人,热爱生命,享受生活,让无处安放的心灵春暖花开。

    2019/3/2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烈士诗人一海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go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