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个骨子里透着傲气的冯小刚
从电影院出来,我脑海一直回想着最后一个镜头里,萧穗儿独白里的那句话:“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他们已经芳华已逝,面目全非。”
逝去的旧时代,逝去的美好青春,逝去的一代人对现世美好付出的代价,还有那一抹逝去的芳华。这是这部电影给人留下的所有感慨、泪水、无奈、彷徨、惘然……纵然时间可以洗去每一个人的芳华,改变一个人内心的渴望和对世界的态度,但也只有平常心,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就如同电影里最后的刘峰和何小萍,即使战后的世界对他们多么不公,可最满足的还是他们。
我想说,也许从国庆以来冯小刚和《芳华》背负着太多谩骂和负面,炒作也好,逃档也罢。但看完之后,不得不说这是我2017年在电影院看过最好的一部国产电影。
编剧严歌苓的作品,其实我都可以想象的到在她笔下的战争会是怎样的一种风格。2011年她所编剧的《金陵十三钗》,成就了张艺谋标杆着当年艺术价值最高的国产片;而六年后,同样是一个男性主角周围的一群女性的战争题材故事,严歌苓让我看到了一个“毒舌”冯小刚所能驾驭的艺术高度。
我在朋友圈偶然看到一位朋友看完后的想法,他说:“在我看来,中国电影可以没有张艺谋,可以没有陈凯歌,但不能没有冯小刚。”也许言过了些,但我想骨子里就有傲气的冯小刚,如果认真起来,他的确可以放下商业的包袱去为鱼龙混杂的中国电影市场,再塑造一座里程碑。
其实很难去盛赞一个作品的在它出现时的艺术高度,就如同现在很难去界定《芳华》纠结会给电影艺术带来多少成就。所以倒不如放下赞誉的褒奖,去细说一下电影里的所呈现的美好和遗憾。
摄影与光线上的独具匠心
《芳华》注定是一部如同诗歌一样文艺而美好的影片,冯小刚丝毫不掩饰影片画面中氤氲着的文艺气息,甚至将残酷而血腥的战争场面都渲染的格外写意。
影片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开场,张国立客串的粉刷工镜头,一场大雨突如而至,镜头摇下来跟随着一个人的背影来定格在了刘峰与何小萍身上。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个背影其实就是冯小刚本人呢!冯小刚从前就是在文工团工作的,所以拍摄此片的初衷可想而知了吧。
在此之后,整部电影充斥着的就是鲜艳的红色,饱满的绿色,还有深邃的蓝色。萧穗儿嘴里那颗红得通透的西红柿;表演时舞台上蓝色的和红色的外衣,还有鲜艳的国旗;陈灿和女孩们在鲜艳的红布下围着听邓丽君的磁带;翠绿色的军装、雪白的救护床单和护士服;鲜艳的毛泽东塑像,艳丽的红色沙发,纯白雪地上疾驰的军车里突兀的红色旗帜……
都列举不完到底有多少个画面,我深深地被其中的色彩给惊艳到了。冯小刚似乎毫不吝啬对色彩饱和度的剂量,像水墨中泼出去的重墨一样将整幅画面氤氲开来,让每一个镜头都仿佛如意境般的美好。
当然,这完全得益于影片中光的营造和设计,《芳华》中的每一个镜头,如果没有光效的设计,它将会使影片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从整部影片给人的视觉效果来看,《芳华》是做到极致而苛刻的,它不但让影片的画面极具美感,而且也满足了观众视觉上的享受。而恰恰是影片中朦胧而迷离的光影效果,也深层次地表达了影片所传达的对芳华逝去,无可挽回的惋惜。
这点,在影片的前半段中演绎淋漓尽致。
文工团的一群女孩们,有着修长的白腿和秀气的脸庞,冯小刚很好地抓住了她们每个人的神韵,让原本可能沉闷的铺垫情节变得让观众一刻都离不开电影画面:舞蹈排练时“动”的美,是在音乐下婀娜多姿的她们曼妙的舞姿;休憩时“静”的美,是她们吹弹可破的肌肤间溢出的汗水和美好的笑脸;沐浴时“可爱”的美,是在澡堂里慢镜头下衣着暴露的她们,湿漉漉的长发、光洁的香肩、氤氲的雾气,透露出令人窒息的美,却不带有丝毫的色欲感。
这一切美好的画面,影片中都在光线的氛围营造中得到了放大。我们可以看到排练房窗外稍曝光过度的柔光,游泳池里穿透到水里的日落余晖,甚至还有雨后的傍晚夕阳照射在地面的反射光,都将影片的基调定位得非常平衡,与青春形成了统一的美,丝毫不觉得是刻意为之的手段。
我想起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里,同样是关于那个年代的青春电影,同样也利用了大量逆光的效果增强电影的朦胧感,将那个年代的故事叙述的诗意而美好。
随着电影情节的递进,电影的光影也产生了变化,从刘峰表白被林丁丁污蔑是骚扰到被组织拷问,影片的光开始从柔和变得有些硬,再到后面何小萍加入医疗兵,刘峰加入前线,画面的光效就变得更加收敛而沉闷,床单上的血液、士兵上的血液都呈现出黑红色,而那场伏击战的草地颜色也变得萧条而残败。
如果在电影院里细致地去看,其实很容易发现影片在不同时间段所运用光效的不同,美好的、残酷的、无奈的、逝去的,在观众每一次对影片里的画面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时,光的运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也是我觉得影片惊艳到我的地方。
电影那些轻描淡写的小感动
《芳华》说不上催泪,但在细节之处却很多次让人心酸而哽咽,我细数几个让人几度留下眼泪的桥段吧。
1、在文工团最后一次为残疾人士表演的时候,患有心理疾病的何小萍在看到台上跳的那支舞蹈时,已经痴呆的她安静地走出剧院,在草地上跟着节奏起舞,并没有多么煽情,而是真真实实地为一生都缺爱的人产生怜悯和心疼。
2、刘峰被林丁丁污蔑后,在审查室里面对政委人员的质问,一向文质彬彬的他突然咆哮地说自己“没有”,做了一生的雷锋,却还是被人误会,多么讽刺的桥段。而与这个镜头相呼应的是战争结束后,刘峰在海口到城管局里想要回被扣押的车子,却被城管讹一千块钱,还被打坏了右手的假肢。两个镜头联系起来一想,过去的“雷锋”和现在的“战争英雄”,付出了一辈子,却还是被欺负,想想,多么讽刺而痛心。
3、何小萍在医疗兵就职时,看到一车被烧焦的尸体,跑开了呕吐起来,她跟护士长说:“护士长,我并没有嫌弃他们的意思。”之后在护理这车被烧焦的最后一个生还者时,遇到了敌人的轰炸把房子炸塌了,她第一反应是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患者。
4、刘峰向林丁丁表白的那个晚上,当刘峰说出“我喜欢你”那句话时,林丁丁拒绝了。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为何?因为其实完全可以看出林丁丁是属于那种傲气的女孩,我甚至对她产生厌恶,开始时各种挑逗刘峰,比如说:“你邀请了萧穗儿,为什么不邀请我呢?”“你可以试试呀!”每一次都带有挑逗性。可是当刘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她却好像得到了满足和虚荣心一样,落井下石,毁了刘峰的一生。
5、影片后期有一个刘峰带领的队伍被伏击的战争场面,其中有一段6分钟的长镜头,讲述的是刘峰带着几个兵在枪林弹雨的草地里反击,同伴陷入了沼泽中,他撕心裂肺的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绝望而无助。这场戏不单单是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6分钟长镜头,而且还有黄轩所演绎出来的那种情绪。
6、当然文工团吃散伙饭的那场戏,也是个大场面的长镜头,不得不叹服近百号人集体演绎哭戏的难度所在。可惜这场戏并没有让人多么感动,反而有些尴尬,总觉得在前面塑造的文工团,并没有看到属于青春里那种肝胆相照的情谊,而更多的是互相的挤兑和怨恨,所以这样撕心裂肺的集体离别显得有些做作。
7、最后一个镜头,何小萍安静的依偎在刘峰的左臂上……
我去看这场电影时,现场坐了好多年迈的老人家,其实观影过程中从他们的哀叹声,我想些许能够感觉的到他们内心那种对过去的缅怀之情。当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时,可能对他们而言,能够油然而生不仅仅只是回忆,更多是对岁月的无可奈何。
那是只有等到自己坦然面对生活时才有的心态,如同电影里所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芳华。
那一抹逝去的芳华,终将凋零。你的一样,我的也一样。
网友评论
一名当年的女兵对电影“芳华”的观后感——-看了电影“芳华”后,对这部炒作红色主题的电影,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感是失望!作为一名曾经的那个年代的女兵,作为曾经在云南边疆军营里呆了八年的女兵,我实在不能苟同这部芳华电影对我们逝去的军营青春的描述!这部电影虽然场面华丽,赞美青春,颂歌红色,令人怀念那年轻漂亮的面孔和美好的时光!但是故事内容却抹杀了当年部队中女兵青春年华的纯真和美好!青春靓丽的女兵们本是那个年代最纯洁无心计的群体,是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女,但是电影中描写的女兵们,她们内心黑暗,不思进取,勾心斗角,竟然集体欺负一名农村女兵,这绝不是事实,要说一两个人之间因性格不同而不合,这是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的正常现象,但女兵群起而攻之一名弱者的行为,在当时的部队教育和生活中根本没有存在的土壤,当年的我们都天真纯洁,都将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 ,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烂记于心,大家心中的目标就是贡献青春,保卫祖国!我敢说这是当时大多数军人的真实想法,虽然有许多现代人不承认并质疑这一点儿。当时的男兵女兵都遵守纪律,争抢着重活儿累活儿干,鲜有影片中朱可嫌有体味儿不愿托举舞伴那样的男兵,既使是文工团,比正规军散漫些,也不可能敢违抗领导。军令如山倒,是当兵最基本的纪律!我们女兵之间更是团结互助多,小肚鸡肠少,绝不会为了辩认一个无聊的乳罩,就要当众去扒一名女兵的衣服!另外当年部队里的女兵大部分确实是干部子弟,几乎人人都在注意克服娇骄二气,与农村兵拉进距离打成一片。我的战友中不乏军区司令副司令,军长副军长的女儿们,很少有人会炫耀自己,更没有人会像电影中干部子弟出身的女兵那样,竟然狂妄的喊出“是我们打下了天下”!我转业多年后,再次见到当年的来自农村的男战友们,他们都感叹你们这些大城市来的,又是干部子弟的女兵当年是多么亲切友好,哥们义气呀!
这些细枝却并不末节的电影情节,只能让观众们感受到当年军营中的压抑和痛苦,本是阳光灿烂的军营,在影片中却变成了灰暗的不可名状的集体,这就是现代某些知名作家只要一提笔描写国内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就会常用的伤痕套路,好像不写苦难不写悲剧,就不是那个年代了!他们不尊重历史,随意涂抹已往,也就是为了当今的票房为了博眼球罢了!
我们战友多个群里的很多男兵女兵们,也都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去看了此电影,离开影院后,在群里都纷纷发表评论,表示不理解当年曾经也当过兵的这两名作家和导演居然会杜撰出这样不靠谱的故事来!女作家声称非常感慨人心为何如此险恶,请不要用女兵纯真美好的青春年华来当靶子!要想把七十年代对中国的描写写成伤痕文学,请不要染指当年的部队生活,写的如此灰暗不堪,真是令我们这些曾经的军人不能接受!中国长城的坚固,是由一代又一代无数名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贡献青春的年青士兵们筑造的,请不要无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抹黑他们的青春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