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意义在于无价值
文/石岩磊

昨天晚上,由“星期八文化沙龙”举办的庆祝《声之约》创刊百日朗诵会如期举行,说实话,我起初对一个刚刚起步的诵读平台搞庆典活动还有些不解,有多大意义?能起多少作用?会不会冷场?这些问题一直盘桓在脑际,但当我身临其境时,所有的疑问便烟消云散了。
整台演出分为三大部分:礼赞篇、风采篇和致敬人民老师篇,由31个节目组成,线上有近千人收听直播。作为特邀嘉宾,我也朗读了自己的短文《“百岁”之约》,尽管提前作了精心准备,但欣赏完众多老师声情并茂的表演后,自感差距很大,还存在许多有待提高的地方,可我并没有羞愧感,有的只是激动与兴奋。
因为无论是专业主持人还是业余朗诵爱好者,都是在满怀激情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水平可能有高有低,然而热烈的气氛始终不减。身处其中,你已不会去计较表演者是否字正腔圆、是否抑扬顿挫,而是完全沉浸在火热的情怀之中,自己也似被点燃的煤球一般变得亢奋和情绪高涨,大概这正是晚会的预期目的吧,或者说形式已远远大于“百日”所蕴涵的深意。
大概我们的生活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装点,比如情人节的鲜花,过生日时的蛋糕,获奖后的庆功宴,出征前的送行酒,或者仅仅是冬至的饺子与夏至的面,它们看似不过是刻意的仪式,但随着时光的流逝,留给我们的记忆兴许就是这些有意为之的场景。它们就似古人记事的串串结绳,又好像是黑夜里马路边的盏盏路灯,每当人们回味往昔时,便闪耀出熠熠光芒,给平淡的岁月添了浓重的胭脂红,令冰冷的光阴多了暖色。
我们常用成语“买椟还珠”嘲笑那些舍本逐末者,可对于某些人来说,珍珠装扮的是脖颈,而精巧的木匣装饰的是心境,多年以后,珠宝早已易主,而精巧的手工制作带来的惊艳一瞬,却永驻心头不可磨灭,人不就是靠心情维系着希望的吗?何必始终对价值连城念念不忘?何必总是对举足轻重耿耿于怀?人生就是用层层叠叠的小事堆积起来的,给这些琐事加个精致的外套,凡尘便会罩上夺目的光彩。
我不再纠结于“百日”朗诵会的作用有多大,而是完全沉醉到曼妙声音带来的喜悦与畅快之中,用不了多长时间,自己就会忘掉昨晚的朗读内容,可那美好的感觉却能长久地在心中荡漾,悠悠年华的碧水间又会多了一环微波,碎了月影,却丰盈了梦乡。也许形式的意义正在于没有价值,它破除了时时盘根在我们脑际里对得失的拷问,不再苦苦追索有形的实惠,最终在云链接中变作无形的感受,虚化为秋日里天高云淡的舒爽。
2020.9.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