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隐士陶渊明。
士大夫归隐的原因大致有:
(1)得不到晋升,仕途无望。
(2)乱世,怕招来不测之祸。
(3)“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影响。
(4)功成名就,怕晚节不保,所以隐退。
(5)借隐居之名,行招摇之实:终南捷径。
魏晋南北朝时的隐士非常多,他们的情况在这五种里都有。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主要是跟前面三种有相似之处。
而在所有隐士当中,陶渊明的人格是最高级的,当时就评出来了。
4、陶渊明的性格。
一是刚直。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贫穷也耻于阿谀献奉。
二是直率。他是一个很坦诚、很率直、很真诚的人,特别讨厌虚伪。性格比较率真的人,往往也特别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陶渊明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往往能够发出赞叹。“此中有真意”是他的一种人格追求,也是一种美学追求。
5、陶渊明一生坎坷。
从他54岁写的一首诗就可以看出来了。《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从诗中看,各种的天灾人祸他几乎都遇到了,在完全隐居之后,他的处境就更加困难。我们看他的《五柳先生传》或者其他作品,都能感受到他隐居之后生活是很困顿的。
但他的精神生活非常得好,他从古代的贫士或者是隐士那里去寻找精神支柱,从酒、琴棋书画、田园还有友情里去寻找精神寄托。而且对他来说最有意义的是参加劳动,在晚年构思《桃花源记》时,在桃花源的理想境界里,他推崇劳动体验,希望人人参加劳动,自食其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6、陶渊明的思想。
儒家、道家都有所继承。
从儒家思想来说,他接受过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曾经想干一番大事业,建功立业,有所成就,但是现实困境让他没有办法去实现。隐居之后,独善其身也是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理想或者是独立人格,这独善其身的思想也是儒家的。
相对而言,他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要多一些,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他追求真朴的人生理想,特别摈弃官场、傲视世俗,为人高逸潇洒。
当然,陶渊明的思想还是比较复杂的,有一些消极的思想。从积极入世来看,他有乐天安命等躺平思想,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及时行乐也是对的,不杞人忧天,该开心的时候开心,遇到不开心之事时也要保持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