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好像是在极其缓慢的前行中,忽然感到了那一闪而过的什么——书,是与生命的狭路相逢。 梦中见,书不肯来,只要我想,书便会来,只要梦不醒,书就不会走,只要我一醒,书就会奇迹般出现在我枕头边,然后我就开心得晕过了头……
小时候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小说,裕于故事,眠于寸书寸尺香。
——题记
小时候,我一直都有这样的成见:书是个好东西,对于学生而言,书的收藏应该多多益善。这种想法是在那种课外书籍稀缺时代就有的,由于我吃尽书的匮乏和蒙昧的苦头,于是就拼命追逐书中的故事,占有书籍。我甚至还认为读的故事越多,就越好,就越优秀。但是在这信息化时代,却逐渐忽视了书本的重要性。都是拿起手机扫荡着手机中没有感情的特有抒情。
小学在安化求学的时候,那时经济条件相对于现在来说还没那么宽裕,吃穿倒是能够。要是再提前十年多,听起大人们的讲述,那可是连吃饱温暖都成问题。于是不敢有想买一本书的念头,因此我想要有一本书的渴望仅次于对家的想念。
我是住宿生,那时年龄还小,学校上完课后不上晚自习,于是作业做完后还有很多充裕的时间无事可干。那么在这段时间干什么心里得提前有个计划,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想家,于是我就写日记,不过那时候的日记不是除了一天的穿吃睡也没有别的什么玩意儿了,后面就厌烦了,这种毫无意义的日记不写也罢,于是我就抄写书中的优美段落。坚持了几周我发现这还不错,不但打发时间写作文时也能引入作文增添文笔美。于是我就拼命找书,寻找优美段落,也在此间发现许多故事的优美,因而与书结下不解之缘。
后来我想要书的欲念越来越强,小学上过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大年夜饥寒交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美好幻想,耐人寻味。这是出自《安徒生童话》里的一篇,但我一直好想看这本书的其他篇章,可就是没有书。
天见可怜,我好像是在极其缓慢的前行中,忽然感到了那一闪而过的什么——书,是与生命的狭路相逢。那次有个出版社在学校搞推销书的活动,一套书四本,内容丰富,涉猎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以及名家篇章。
而当时语文老师打广告时那个神采奕奕,口若悬河,听得我那个激动,最后好多同学都买了,鉴于我住宿,必须等到周末回家才能到爸爸跟前要钱。我记得那是在某天星期二的下午,因为每周二都有一个周队会课,类似于现在的班会课。买书的同学不减,我心中有个念头,会不会就此卖完了?于是我便安慰自己,再加上老师说了持续一周的时间,我想大概下周的今天恐怕就完了吧!终于等到了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我便赶往家中。
暮色冥冥,群山苍苍。
赶到家中时,老妈已将饭做好,我胡乱吃了两口便进屋深思一个问题:该怎么开口?因为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买这70元的书。于是我暂时保持了沉默,不过我并未有所甘心,周日下午去安化的时候,我最终还是提起勇气告诉了爸爸,接着我便抱着等待爸爸的拒绝的心态,等待着回答。结果事出我的意料,爸爸先是一愣,随后便将钱给了我,当时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但我不会流露在外,免得被爸爸看出端倪又得凝神凝鬼。我小心翼翼地接过钱,紧紧地攥在手里放进了兜。当然压抑不住的兴奋在路上一通发泄了出来,同行的老乡也都以诧异的目光向我投来,不免有些尴尬。但是他们又岂会明白我此刻的心情,这种心情便用一段话来如此描述:梦中见,书不肯来,只要我想,书便会来,只要梦不醒,书就不会走,只要我一醒,书就会奇迹般出现在我枕头边,然后我就开心得晕过了头……当然尽管书还没有来,但也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我一路上时不时摸着兜里,看看钱有没有丢,毕竟这可是买书的钱。
第二天早上去学校,我比以往早得早。等待着老师的到来,终于,老师来了,但是我后来才知道,它并不是为我盛放的花,我只是碰巧经过了它的绽放。
因为当时我正欲掏钱告诉老师买书的时侯,老师却通知卖书的走了,我顿时泄了气,先前的幻想随着老师的一句话化为泡沫,想来足足等了一周的时间,上天竟然给我开了一个玩笑。那一瞬间仿佛听到世界崩塌的声音,该怎么办,攥在手机的钱也缓缓放进了兜。没想到这一次与书的擦肩而过竟让我如此唏嘘多年,如今记忆犹新。
下课后老师便找到了我,给我说明了原由,再加上一大串的安慰。这不是给我火上浇油嘛,再怎么说心里都不是痛快,再加上老师这么一说,都觉得老师这是专门在戏弄我。俗话说得好,买卖不成情意在。我也没有怪老师,或许这就是擦肩而过的一种诠释吧!
小学的时候,学校有订杂志,即《学生天地》,这是一本不错的学生书刊,但班主任当时却有一个规则:只许给学习好的,表现好的学生作为奖励来发。这样的话,我最高兴了,因为这样下来我就可以多得几本,有时遇上班内开个什么奖章大会,不免有些奖励——《学生天地》。班主任不给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发,在她看来发了又不看,还撕烂,浪费!当然也不是一本也不发,有时多了偶尔就给发一本。说实话班主任的话糙理不糙,至少在我当时看来是非常认同老师的话。现在想来老师的做法又有些欠妥,不成熟,不公平。好歹大家都是交了钱的,这样就没有了公平可言,但这个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公平,只是同学们也都习以为常,不去争取罢了。每学期大概6期,也就是说一年就有12期,也就12本。但是在小学呆了那么多年,我始终没有收集齐全过,总是缺上几期的。也许是发给了别的班,也许没有订来,这个残缺的遗憾在我的心底也逐渐消散了。
小学有个图书馆,里面的书也不太多,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也都是小学生应该看的,但是我只进去过一次,而且仅仅是打扫卫生。终究看不上一眼,我就纳闷,这个摆设般的图书馆开着有何意义,也不知现在是否还是坚守着永不开放的政策……
直到初中,我才逐渐接触到大量的名著来阅读。有一次同学忽然抱着一叠书进了教室,起初我很纳闷,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管学校的图书馆借的。一周可以借两本,最多超不过三本,按时是要归还的。图书馆的书汪洋浩博,数不胜数,让我有些眼花缭乱,这么多书都不知该看什么了。那一次借了三本准备回家周末看,到是凑巧考试,是复习还是看书两难抉择。这时我看到一个比我还狠的同学也抱了一抱正放在桌子上,想必是刚借来的,于是我跑过去咨询一下他的意见,该是先复习还是看书?只记得他回答道:“书已借,岂有不看之理?”他的勇气可嘉顿时让我茅塞顿开,于是考完试我后悔了……
当时我撇了一眼他的借书:《书剑情缘》。名字倒是不错,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后来同学看完了那本书我就暂时借来看,谁知这一看入了迷,基本上看了一宿加一天才看完。果然是和江湖有关的武侠小说,讲述了明朝武宗年间,官家子弟萧文蕴与江湖侠女张可儿一见钟情,弃家逃婚。性格特异的人物演绎出一个个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一段段爱恨情仇的故事。自此我逐渐迷上了武侠小说,除了《书剑情缘》,我接触到第二本便是古龙的《流星蝴蝶剑》,这本小说对人性的探讨和对自由的追求的见解深到独具一枝。所描述的人物没有绝对的恶人,也没有绝对的善人。英雄并不见得就是义薄云天的大侠,也许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本书很火,被改编成了游戏,为此我还不少去网吧打这款游戏呢。此后金庸的武侠也看了不少,接触仙侠的便是在手机上,初三的时候手机也都普及了,里面有很多东西等着我去探索,其中电子书很火爆,于是接触的第一部仙侠小说便是萧鼎的巨著《诛仙》,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主题贯穿全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气势恢宏,人物性格鲜明,令我不忍释卷,尤其写情可不是其他作家能比拟得了的。后来逐渐了解到有玄幻小说,《斗破苍穹》是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天蚕土豆的玄幻网络小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激励人心,让人欲罢不能。六道的黑道小说《坏蛋是怎样炼成的》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诺言,刀与刀之间火焰,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尽管不是正能量小说,但这种男儿热血般的小说也是我们初中时代同学们所崇向的。
有句话叫作: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因此放弃了传统的名著,不知这种赶上潮流的做法是否恰当,于是我皆眠于寸书寸尺香。
有趣的是,初中时语文老师给我们每天布置作业,那就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所谓读书笔记就是今天看完一本书的感想或者摘抄优美段落。这倒很合我胃口,毕竟小学时也经常写,正当我计划好一切的时候,才发现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初中八门课程下来,很少有时间来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刚开始还能坚持几天,后面就胡乱抄几段来应付了事。不写又不行,写了不用心又无意义,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直接给老师说也不敢,于是在暑假,我在QQ和老师聊的时候一步一步的引到了我的话题,我先是试探,结果老师就来兴趣了,后面我苦口婆心,终于说服了老师,大家各退一步,读书笔记每周至少三篇就行了。能少写一篇是一篇,我见好就收,不然逼急了万一再多加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这样下来任务也就轻松了,幸运的是这语文老师还通情达理,后面也就放弃了日记,想写的就自己写。
那时听到别的班某某语文教得不错,其实不然,后来打听他们本班学生,真相居然是老师很少讲课,大都时间都在看名著。有句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文学,且不说如此卖力阅读,成绩不上去才怪,后来因为某一次的分班,就也没怎么遇上过独特的老师,大都是传统方式教育的老派思想。我对这类老师不以为然,这种不以为然也许是自从我听闻高老师的授课方式后产生的萌念。后来上高中时他带的文科五班就让其他班为之羡慕,原来语文教得好的老师都有一个通性,就是让同学们阅读,而后写作。早就传闻他和五班学生创办的“作文基金会”正风生水起。要想对语文有兴趣,那就要有丰富的故事,听五班学生说高老师就像故事汇,讲得动情。那家伙,讲起来就没完没了……
由于阅读,我忽视了字体。上高一的时候我总是被语文老师打击,有道是有得必有失,谁都想要十全十美,无瑕疵。于是我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或许没关系,我打字的速度也不赖,要知道这迅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将来写不写字都是个问题呢!但是长时间的阅读电子书使我成了近视眼,这可让我有些追悔莫及,于是上高中后我放弃了电子书,碰巧八一中学门口偶尔会有摆书摊的人来卖书,我会去挑上一两本,谁知这一挑就挑出了兴趣,一本《纳兰词》让我记忆犹新。好像是在电影《全城高考》的一幕里,曾诵读过纳兰的一首《忆江南》: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这首词作,便突显忧伤无奈。虽然是怀古,但何尝不是谈己?也是如此,我成了纳兰容若的忠实读者。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这是六一居士解释自己的称号由来的一段描述,看来六一居士与这六物同生共死,好不快哉。那么我痴书,自度我清简又清简的日子,哪怕是两三页,也有书味,熏风吹过页,书香染一页。故事入局香,读来清欢,且不与我眠于寸书寸尺香?
眠于寸书寸尺香(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