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闲幽阁一思诗文集
【传习录读书札记157】摔倒了不要怕别人笑话

【传习录读书札记157】摔倒了不要怕别人笑话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5-29 06:00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中》第222条

    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又曰:“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王阳明告诫门人治学的功夫不可拔苗助长,生而知之的人是绝对少数,我们普通人没有突然就超凡入圣的,一步登天不可能。起起伏伏、进退交错,治学的功夫就是这样的。不要以为,我以前在这方面下过功夫了,也取得了成效,但现在又不行了,便装模作样自己没这方面的毛病了,这其实就是拔苗助长,那么以前下过的功夫都白费了。这不是小问题,就像我们走路摔了一跤,你硬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爬起来就走,不要这样欺骗别人。

    这样打肿脸充胖子,无非是不想被人笑话,但治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做给人看的。所以,大家治学一定要怀着“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态。“遁世无闷”出自易经,王阳明在此引用,意思与原文稍有不同,它的意思就是“不见是而无闷”,就是不被世人肯定,被社会埋没了,也不由此郁闷,即人不知而不愠。

    不管他人讥笑、诋毁,不管他人褒贬,只是坚持致良知的功夫,也不要讳疾忌医,治学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坚持致良知的信念不动摇,久久为功,自然会发觉自己上路了,知道在什么地方发力了,一切外部的干扰自然不能影响到你。

    王阳明进一步说,只要自己抱定致良知的信念,那么他人的毁谤、欺负、怠慢,也是我们进步的来源,反而会给我们带来益处。但是,你如果不用功,这些东西就是魔鬼,你终将被它们击倒。

    王阳明致良知的功夫,最关键是做减法,所以听到反对的意见,正是反躬自省的机会,在本质上,它和博学之是一样的,正面反面的意见都能增长自己的阅历,致良知就是在事事上磨炼,去除私欲,剩下的就是良知。王阳明的一生就是这样做的,他活着的时候,听到的否定多,肯定少,但他自己知道此生光明,从来没有动摇过。

    《传习录中》第223条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范兆期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王阳明有一次和弟子们一起去禹陵郊游,他看着田里的禾苗说:“几天不见,禾苗长得好快啊。”随行的范兆期在旁边说:“关键是因为禾苗有根。做学问如果能把根种下去,就不怕没有进步。”

    王阳明马上说,那个人没有根呢?良知就是每个人天生种下的根,生生不息,只是受了私欲的羁绊,才把这个根给损害阻碍了,影响了良知的生发扩充。

    王阳明的致良知,不是说种下一颗种子,浇水施肥,然后不断生长壮大。首先,这颗种子不是后天种下去的,而是自根自足的,是天生就有的。其次,我们要做的是不让外界环境因素损害它的成长,更准确的说是拔草用药,而不是浇水施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157】摔倒了不要怕别人笑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sw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