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原来那将即马腾之子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三国演义》第十回里,罗贯中如是安排马超出场,少年鲜衣怒马而来,满是豪情壮志,自此以后,三国时期又一位少年将军正式登上历史大舞台,那时候的马超还不知道,千年后人们会用“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把他和其他人放在一起武评,他排在第五,不前不后的位置。有意思的是,马超的名气在这九个人中,甚至比不上排名最末的姜维,那么这背后究竟是因为马超名不副实,还是另有原因?答案可以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与正史《三国志》里,对马超的记载对比开始寻找答案。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蓝本进行的艺术创作,罗贯中在下笔之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加工,甚至为了艺术效果,对史实进行了修改,造成了小说与真实历史有很大的出入——诸葛亮并不是智多近妖,周瑜也从来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吕布其实有勇有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也有例外,马超就是这其中之一。
演义里的马超,年少时叱咤西凉,后威震潼关,称霸陇上,最终在乱世之中选择了辅佐刘备,最后客死异乡,一生轰轰烈烈,他被誉为“虎将”,而《三国演义》里能获得如此高评价的不过三人,他是一个,另外两个分别是赵子龙和关羽。其勇猛可见一斑。在正史里,马超的一生与演义里描述的八九不离十,二十岁他领兵破苏氏坞,自此一生戎马闯天下。一年之后,二十一岁的他声名鹊起,那一年是建安元年,六年后,建安七年,他斩杀袁绍部将郭援,并于同一年让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在他的逼迫下无奈投降;九年后,建安十六年,马超先破刘雄鸣,后逼到潼关与曹操直接交锋,潼关一战,他奇袭曹操大本营,差一点直取曹操性命,这一战,马超彻底的声震天下,曹操西凉逢马超也被载入史册。
拼杀至此,马超到达人生巅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之后,马超不复辉煌,哪怕他后来追随刘备,成为了蜀汉骠骑将军——名义上的蜀汉军界第一人,却也再不能与当年相提并论,他很快就被同时期的蜀汉猛将比了下去——关羽水淹七军,张飞智取瓦口关,黄忠威震定军山,赵云汉水以寡胜众,魏延督军汉中。相比于前半生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后半生的马超暗淡了许多,至少英雄意气不再。而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前面我们提到的为什么马超的名气和他的排名不成正比,甚至有巨大的落差。而话到这里,相信各位都有种感觉,马超是有实力的,可是他在蜀汉却是表面上地位崇高,实则被闲置弃用。而这一个观点究竟是对是错呢?笔者认为,是正确的。
马超在蜀汉的确没有得到重用,可是这并不是刘备有心为之,而是形式所迫,因为到了蜀汉时期的马超,他已经没有了能与他同生共死,冲锋陷阵的亲信之兵,潼关之战,冀城之战等等,辗转下来,他的旧部与血亲基本丧失,他已不再如当年威风八面,他的身边只剩一个从弟马岱而以了。而上沙场打仗,最关键的是军队凝聚力,凝聚力从何而来?就是靠着军队士兵与主将之间,是否是一路拼杀过来的弟兄,再直白一点,就看士兵是不是主将的亲兵,若非如此,当年吴国甘宁甘兴霸又如何能以一百人夜袭曹营,大挫曹操锐气?当年魏国张辽张文远又如何能以八百人在吴国十万大军里杀出一条血路,甚至杀到孙权的眼前?
除此之外,马超的身体也已经不允许他再冲锋陷阵了,这一点,不用多说,毕竟马超最后也是英年早逝,身体素质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的马超,对于刘备而言,或者说,他整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只剩下,他还具有威望,而把一个有威望的人留在身边,对刘备,对蜀汉大有益处。
马超的一生,轰轰烈烈却又令人心生悲悯,他不是名不副实,他只是半世英雄,半世寂寥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