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十五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20-10-07 10:34 被阅读0次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蒙古是室韦的分部。唐时在河南,自称鞑靼,传至哈不勒(成吉思汗的曾祖)而有可汗的称呼。

1206年,漠南北在斡难木涟之源公上成吉思汗的尊号。

1210年,成吉思汗伐夏,次年伐金,大败金于会河堡。

成吉思汗的西征是花剌子模国的骄将所引起的。在辽朝灭亡时,花剌子模渐盛。耶律大石服花剌子模,为西辽。此时,在西域已经很强盛的是回族,在花剌子模王母与王垺,国虽大其本不固。成吉思汗于1216年返回漠北,于1219年因论打事件而开始西征。后在印度河边破其兵后东归。于1227年再伐西夏,夏降。1229年,太宗立,再伐金。此时,宋罢金岁币,1225年,金与夏和。后宋与蒙古联合攻金,金于1234年灭亡。

约元攻金后,到宰相郑诸之时,遣兵北侵,和蒙古有了兵衅。1258年蒙古宪宗大举入蜀,宋称臣,输岁币。

1259年,忽必烈自立,为元世祖。但宋拒与之和。1264年,元世祖迁都于燕,宋将刘整降元。此后元人先后攻克了襄阳,建康,临安。到1279年,中国为蒙古所征服。征服中国的同时,太宗继续西征,于1259年与高丽和,南洋一度用兵于爪哇。用兵日本最为不力,皆因隔海之故。

蒙古是行封建制的,除对东南两方用兵小有不利外,余所向无前,皆因无强国。分四子地产,有幼子袭产的习惯(术赤,窝阔台,察合台,拖雷)。灭宋是元最盛的时候,而分裂也是从其分地开始。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北宋中叶到南宋末,大食人在中西的交通方面最为活跃。

元太宗时期,西接拔都与太宗辖境内设立官者,欧亚两洲之间算有一条官道了。

唐宋以来的水路以及经天山南北路于和林和大都的败路都极为繁盛。元时仍是如此,蒙古人爱好珍品,优待商人和工人。元代人分三级:以蒙古为上,色目次之,汉人及南人为下。外国的一些学者,画家此时来中国,如马可·波罗等,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食人的文化对蒙古影响很大,从没有文字到“以畏兀字书国言”到蒙古字,西方对中国的影响除宗教外就是美术和工业,如修建了新的针灸铜像,还有两京寺观的像,元代诸帝的御容,两都名刹的雕塑等等。作者重点讲述了火药,虽然是中国发明,但火炮却最先在外国发明。有最初发明却不能推广以尽其用,令人抱憾。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作者总结入中国的异族制度,不过有两种:第一自己本没有制度,只对前代制度略加修改,第二是因心存猜忌,而使制度与中国人自己的总有些两样。

元官制沿袭宋朝,以中书省为相职,枢密院主兵谋,御史台司监察,而庶政则分寄之于六部,宣政院列于中央,管理吐蕃。特别之处是在路、府、州、县之上设行省(元朝为常设之关),各机关长官都用蒙古人。

元制重学校,除京师有普通国子学和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外,在诸路、府、州、县都立学,许立书院,诸路有蒙古字学,回回学。各行省高儒学提举司,在江浙、湖广、江西三省有蒙古提举学校官。

科举于1315年举行,分蒙古、色目和汉人、南人两榜。

兵制猜防最重,出于本族的为蒙古军,诸部族为探马赤军。入中原后,发中国人为兵的是汉军,平宋所得为新附军。蒙古与诸部族人尽皆兵。元朝的兵籍是不许汉人看的。

法律也有不平等的地方。太祖时,治契丹及诸夷用旧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对本族人和汉族人,宗教徒和非宗教徒都显分轸域。

赋税,内地分丁税和地税(仿唐租庸调制),江南分夏税和秋税(仿唐两税法)。役法称科差,有丝料(二户丝和五户丝)和包银(汉人纳银四两),另有奉钞,盐,茶两税为大宗,有引地和额外课。

起于宋的交子,到金时在北方称为钞。元定钞与丝及金银相权,金末年在民间大多用银,银成为正式的货币。但银铜并用也造成了币制紊乱。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作者总结元朝瓦解得如此神速,是不懂得治中国之法,而且自身又有弱点。

诸部分推立汗。到定宗死后,竞争激烈。阿里不哥自立于漠北,世祖立于多伦,拖雷后人中亦起纷争,蒙古大帝国遂成瓦解之势。

每当继承之际必有争乱,奸臣擅政,政治昏暗。除元世祖和仁宗较为清明之外,大多为游牧酋长之类的全然不了解中国的文化。

在元时,江南时反叛,如方国珍起兵于台州,白莲教徒刘福通起兵于安丰,李二起于徐州,张士诚起于高邮等。长江流域几乎元方所有。在顺帝时,本应打击叛乱,但却因为结党相争互排而连年无功。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从郭子兴起兵,后自为一军,渡江,取集庆。公元1387年蒙古大汗的统绪中绝,元分封诸王亦不能自振,太祖在北伐之时平定闽,广。1381年平云南。至此,南方都已平定。

相关文章

  • 吕思勉《中国通史》(1)

    以后用简书来做读书笔记吧。 该本《中国通史》原系吕思勉先生的《吕著中国通史》。现在出版混乱,为了好卖,书名随便改。...

  •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十五

    第三十七章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蒙古是室韦的分部。唐时在河南,自称鞑靼,传至哈不勒(成吉思汗的曾祖)而有可汗的称...

  •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二十五

    《 第十三章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近代的外侮兼有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需要合全民族之力以图存,这也是孙中...

  • 日子好难过

    日小结125:20220917,星期六 日更挑战: 第267天✓《中国通史壹》之十五|春秋争霸:齐桓公17/30[...

  • 今日计划

    每日个人公众号更新 纪录片中国通史 英语单词50 流利阅读 慕课mooc思修,马哲 读完双城记,读书笔记

  • 30岁,为什么要读历史?我看过最有大局观的回答。

    历史只是义务教育?醒醒吧,成年人更该读历史。 很久没更新读书笔记,最近一直在看吕思勉先生的著作《中国通史》。 吕先...

  • 中国通史(十五)-春秋(壬)

    吴王阖闾(续) 逃出昭关 伍子胥从楚逃亡至宋,因宋国内乱,又与同在宋国避难的太子建逃到郑。太子建不顾郑的热情款待,...

  • 皇帝制度下的万历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作品,我是曾在大一上《中国通史》时,受老师推荐,看了这本书,当时匆匆看了个大概。恰逢这...

  •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这本书作者是吕思勉,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四大史家”。这本书主要概括了中国从古代一直...

  • 十五、《中国通史》之专制明朝

    元代的政治,无论其效能或目的,都没有达到统治汉人的标准,其迅速崩溃,自是必然的结果。 元末,因政治腐败,民乱四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hf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