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
可以看到,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本末思想。如同一颗大树,以树根为本,整棵树又以种子为本。
基于“本末”思维,中国哲学有一种鲜明的“追溯还原”思想。比如以“家庭&孝悌”为社会与人类情感的基本范式。进而推广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重视位置和归宿感,这在当今社会似乎受到了一些挑战。然而,这又确乎是人们心底的东西,中国哲学试图从多个视角和维度解答这一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读思(1)问题:中国哲学着重强调儿女的“孝悌”,“孝顺”,但是对于父母的情感教育职责似乎不那么强调。据说,舜帝的父母兄弟就是典型的人品恶劣,但是舜仍然以孝悌恭敬之心对待他们。最终孝心感动了尧帝和父母,尧帝许之以二女和重要职位。
问题是,上之力不足,而下之“孝”的力量能有如此大乎?盖有也。我不知历史,见闻也少,不知而已。我想,孝里头也包含义务吧。是对父母辛苦养育应有的体贴和回报,有“义”在。想来,人伦大义,通乎天地,不可违背。孝悌之情,或实人之美善之源。家庭不和,与亲不睦,我有责也。
2、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
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中国圣人的品格大概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展露的行为智慧好似君王。类似柏拉图说的“哲学王”。故而中国哲学的主题可以定义为“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哲学,是一种内外、情理相互作用的方式。他不偏于哪一端。故而,如果问一个修养笃厚的中国人的面貌和性情是怎么样的,大概可以回答:以中和为主,刚柔并济,通权达变,同时又有坚定的原则操守。美才而外在质朴,盛德而容貌若愚。我想,近代人物中,蔡元培先生挺符合这一点。
中国哲学简史读思(1)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
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
另:赵复三译
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十分清楚,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
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家’这个字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
这也是我理解的哲学的价值之一,哲学家应当是自己哲学思想的践履者,他的生活和选择体现他的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读思(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