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千钻公会读书
摸象札记 12 ‖ 大雄与圣雄

摸象札记 12 ‖ 大雄与圣雄

作者: 念远怀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14:11 被阅读109次

    佛教前史

    耆那教徒在大雄像下

    大雄与圣雄

    耆那(Jina)有“征服者”的意思,象征导师大雄征服了人类的欲望而获得解脱。

    我们对大雄的生平知之甚少,颂扬大雄诞生的神话如同围绕佛陀的神话一样,彼此类似,是常见的印度神话类型。记载中,大雄是坎陀普罗国的王子(可能比佛陀的家族更为高贵,与东印度的诸统治王朝都有亲属关系),关于他的婚姻,传说不一。他在30岁那年,感到生命的缺失和苦痛,出家修行。

    按照耆那教自己的说法,大雄只是第24代祖师,如果这条体系真的存在,那么大部分祖师都生活在史前时代。而第23代祖师白史婆(Parsva)被现代学者公认是一位历史人物,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同样是一位王子,同样在30岁出家,同样和大雄属于一个家族。而大雄的双亲就是白史婆教义的信奉者,所以大雄出家不必像佛陀那样四处求师,他可以直接继承前辈白史婆部分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以及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团。

    可以说,耆那教的前身是一种家族宗教,大雄使它走向更广阔的印度大地。

    在历史还原中,大概可以辨认出大雄比佛陀年长24至32岁,享年72岁,约早于佛陀涅槃40年①(一说是只长佛陀几岁,早于佛陀涅槃11年②)。

    大雄出家后,进行了相当艰辛的云游苦修。13年后的某个夏夜,在河畔的一棵桬罗树(sala)下,大雄宣布彻悟,开始宣扬绝对尊重生命和极端苦行的教义。

    咋一看,绝对尊重生命的观点与轻贱自己生命的苦行极其矛盾,但其中有类似“割肉喂鹰”的悲悯情怀。耆那教的确有他们所说的“史前”宗教特征——相信泛灵论,即万物都有灵魂,不可伤害,所以此生尽量减少对世界资源的索求,一生不着衣物,视饿死为最高贵的死法

    耆那教用严格的戒律③要求僧徒保持古代隐士那样的游荡生活,后来对戒律理解的不同,僧众分为天衣派(Digambaras)和白衣派(Svetambaras)。天衣派的僧人裸体行走,一手持一个用葫芦制成的水壶来接排泄物,另一手持一束孔雀翎以清扫坐处;白衣派僧人则身穿白袍,象征廉洁,手持一根拐杖、一束羊毛和木钵。至公元5世纪,由白衣派结集,确立了耆那教圣典。

    苦行除了不打扰世界,还可以消除自己的“业”,业尽可得解脱。耆那教和佛教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力量(自力),可以摆脱无尽的轮回。

    耆那教和佛教都坚持不伤害论(ahimsa),但耆那教表现得更彻底,也诠释得更为直接。(耆那教徒甚至认为用纸糊的牺牲献祭也是一种杀生,可谓孔子的“始作俑者,岂无后乎”。

    圣雄甘地

    圣雄甘地是现代不伤害论最伟大的倡导者④。他以最低限度的必需品生活、对任何人无恶意、通过绝食求得自我净化、半裸着、只牵着一只羊(以羊乳为食,以羊毛纺织蔽体)徒步穿越印度与民众接触、领导“非暴力”独立运动……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古代耆那教圣者的剪影,可以说,甘地虽不是耆那教徒,但耆那教是甘地乃至印度文化的一个巨大的精神资源。

    爱因斯坦如是赞叹甘地:后人很难相信,这个世界上曾走过这样一具血肉之躯


    ① Indian Philosophy,Vo1.1,p.286;pp.290,291,S. Radharrishnan.转引自李志夫《中印佛学比较研究》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 中村元《关于玛乌利亚王朝及乔达摩·佛陀的年代问题》,《南亚与东南亚资料》1987年第一期。此说有疑问,大雄43岁开始演教,那就不能算佛陀的前辈思想人物了。
    ③ 耆那教最根本的“五戒”为: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戒私财、不淫邪,前四戒在白史婆时代已经确立,大雄增加了最后一戒。或影响了佛教的“五戒”。
    ④ A.L.巴姆沙主编《印度文化史》161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待续)


    请关注我的历史/武侠/奇幻……连载小说——
    【三十六骑】(上)
    【三十六骑】(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摸象札记 12 ‖ 大雄与圣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dt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