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滴滴答答下着雨。灰色的天空,迷朦的雨雾,使一切看起来都不那么清晰。
上午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她没接,直接挂断了。小花寻思也许她正在忙碌着,便想着晚些时候再打过去。
吃罢午饭,小花再次拨通了母亲的电话,说:“这个假期很忙,回不了家。”母亲在电话那头责备:“回不了怎么现在才说?”小花的心湖泛起一丝波澜,两秒钟压制下去,耐心地解释道:“上午给你打电话了,你挂掉了。”
母亲便想起,说:“上午跟你三舅妈,幺舅妈打电话,没空接。”小花问:“跟她们打电话干嘛?”母亲说:“三舅妈问我们家秧苗栽完没有?没有的话送她一点,她家的不够。后来又给你幺舅妈打电话,问她附近有没有要买蛋的。家里存了一些蛋,你们不回来就卖了。”小花说:“上午你没接我电话,怎么知道我不回来呢?”她说:“你弟说的。”小花忽想起昨天有跟弟弟说可能不回去。
话到这儿,小花顺便就说:“既然他要回来就让他帮我带一点蛋下来呗。”母亲忙护着她的儿子,说:“他一个人怎么带?”小花说:“以前一个人怎么带的?”母亲仍为他辩护,说:“以前你们几个人一起的。”一股火从心底蹿上脑袋,经过嘴巴的时候没控制住:“不带就不带,算了!”于是,电话里是小花和母亲长久的沉默,她看着电话,不想让尴尬继续,于是说:“就这样吧!拜拜!”
当别人归心似箭地踏上回家的旅程与父母团聚的时候,小花却挂了母亲的电话。
她常常想自己跟母亲或家人之间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在母亲的心里,儿子才永远是自己人,女儿是别人家的人。这种观念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小花拼命回忆,是在告诉她自己谈恋爱的那一刻吗?
还记得那年,小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告诉母亲谈恋爱了。母亲听了,很平静,未曾在她脸上看到一丝欣喜,随之而来一句话:“隔壁村的张小玲谈朋友,一开始男方就给了五万。”当时年轻的小花,也没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直接怼了母亲一句:“又不是卖女儿!”
母亲非常非常生气,就差一巴掌呼她脸上了。那次在家里呆了三天,三天里母亲拉长个脸,没有跟她说一句话。
又或许是在她出生那一刻起吧。生小花的时候正赶上计划生育的年代,每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超生是要罚款的。在小花三岁那年,突然又有了一条规定:头胎生女儿的,可以再生一个。于是就有了小花的弟弟。生弟弟的缘由母亲就是这样告诉她的,并且她深信不疑。
小花想了很久,或许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有这种观念吧。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人对儿子女儿都是一样的对待。而他们的观念仍牢固地扎根在自己的生命里,时至今日也无法改变。
母亲说:“以后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你弟弟的。”她也不管那些电视机、冰箱、洗衣机都是小花买的。
当小花没回家的时候,她会一遍又一遍地打来电话,说:“你们开车,回来方便,把你弟弟带回城里。”
每次回家,小花都会买很多礼物,有时候满满一车。
……
然而小花无尽的付出,等来的却是他们无尽的索取。于是,她就想为什么会这样?
每当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便想着:以后就不回了吧。然而,每当想起他们在老家艰辛的身影,又觉得还是该回去看看,那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她终究还是善良心软的。
每每在书中,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感动得热泪盈眶的亲情时,她常常想:这是夸张的感情吧,为什么我的生命里从未出现?
这样的亲情困扰小花很多很多年,她并不知道该如何去维护这段感情。她不想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总是在排斥她的存在;对他们不好吧,于心不忍。
在这样犹犹豫豫,拉拉扯扯的感情状态里过了一年又一年。想不明白,也无法决断。或许,感情的本质就是这样,一旦开始了,就会产生喜怒哀乐,斩不断理还乱。索性不去想,不去理,命运终归会给一个结果的。就像这迷朦的雨雾,总有一天会散去,阳光会回到世间。
有些事情,我们能做的,只是等待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