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903878/c6196e1b22cbc4bc.jpg)
午睡醒来,翻阅一册自订的,用白报纸书写的《读书•生活札记》(2014年),竟然发现首页,写有这样一段文字:
“广西灵山,乃刘源济先生之故乡。刘生前曾言,其叔对史学、文学,颇有研究。年轻时从中山大学毕业,曾流洋,博学多才,曾在李某手下任职,后隐于乡野务农,以牧牛为业,以山水诗书自娱,自得其乐。高寿,无疾而终。”
如果我会编电视剧,仅此158字,即可联系历史风云,学生思潮,乡野生活,拓宽思路,展开想象,编它三两十集,其剧情,其内容,也绰绰有余。
刘源济先生是一位工程师,曾任我所在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经理及县设计室主任。其人善良,忠厚,性格随和,人缘甚好。
上世纪80年代,我一家人两地分居,生活较困难,连做饭的燃料都缺。他竟叫同事伍叔,从下属木材加工厂,运了一车树皮及锯末到我家。
1986年前,我的妻子在廉江一国企工作,我的叔公叔婆利用人事方面的关系,拟将我调回廉江,我也有此意向。
当我向本单位领导班子申请调动时,他们都以我所负责的工作找不到人接替为由,不同意我调动,却又没有解决我两地分居的实际困难。
当时单位的住宿条件比较困难,一户就一间廿平方米左右的砖瓦平房。直到1987年才筹建一栋十套的宿舍楼,东侧五套为三房两厅,厨房卫生间配套,实用面积80余平方米。
西侧五套为两房两厅,生活设施虽然也配套,但实用面积仅70平方米左右。单位固定职工就有600多人,管理干部近百人,合同工、临工更多。谁的眼睛不盯着那栋宿舍楼,想分到一套?
单位很多干部、职工的资格,比我这个回城工作的知青,要老得多,我只不过工作比较勤快,能写点公文而已。
为了解决我两地分居的困难,让我安心工作,在讨论住房分配方案时,刘经理力排众议,最终让我住上了东侧的套房,将家属调来,并安排了适当的工作。这使我40余年来,一直都没有住房方面的压力。
刘经理不但关心我这样凭笔杆子挣劳动报酬的人,同样关心那些使用泥刀灰尺的建筑工人。
我的一位老乡,也是本单位的职工。当刘经理知道他在故乡患了肝脓肿时,立即嘱我和一位司机开面包车将他接下来,送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直至其病愈。刘经理还特别叮嘱工区主任,待他上班时,给他安排比较轻松的工作。
善良而富于同情心的人,总是值得人念想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9903878/f81cf7913a6181d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903878/9c56822793c753e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