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群,今天有点吵,观点出现分歧。
我所述的这个群,时至今日是我最喜欢的群,翻开手机,工作群多多,每条信息都是指令,都让我紧张,压抑,我也关注了几个公众号,只有少量的信息我感兴趣,很多的广告充斥着,商业气息浓郁,大量换汤不换药的鸡汤文看后让人作呕,两月前堂姐把我拉进这个群,群的口号清新、纯粹,让我向往。群里的内容果然耳目一新,一群文字爱好者挥笔泼墨,各抒情怀,优美的文字涓涓流淌,美不胜收,像我这样白丁,也只好躲在角落里,新奇而又羡慕地关注着他们,尽情享受大家精彩演绎,不敢发声,尤其每天的美文加推,不肯漏过一篇,来不及阅读时总是及时收藏,闲暇时慢慢阅读,如暖阳里捧起了一杯清茶,每篇文章都赏心悦目,令人陶醉,从此这个群就成了我拿起手机第一选择,群的宗旨很明确——寻找好文,我的目的也很直接,冲着好的文章而去,每次进群都能收获满满,身心愉悦,充满感激。
在这样浮躁的社会,能有这么纯粹的服务,不为金钱所动,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佩服,这么好的资源,我可以无偿享用,想到这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偷渡客,有种类似偷窃的不安,于是格外珍惜,有人可能会说我冒傻气,“你有流量奉献。”好吧,那又怎样,流量总归要奉献的,奉献在游戏上、抖音上,获取短暂快乐,瞬间化为云烟,留下被时间冲淡的空白,快乐无法生根,无法记忆,无法升级。而这里,流量变得有意义,快乐可以铭记,一个串着一个,串成了生活,串成美丽。
我也是简书社员之一,三个月前,我认识并走进简书,感觉走进圣殿,这里是文字的天空、文人的天堂,有一群精神富有的骚客,怀有李白、杜甫一样的情怀,“出入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充满敬畏,初来乍到,怯怯地写点文字,不敢公开发表,恐亵渎了文字的圣洁,贻笑大方。慢慢的,在简书上我了解到一些新的东西,“关注、粉丝、点读量、简书贝、简书钻”。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反正和文章和经营有关系吧!不去深探,尤其加推文,那时我单纯地理解为,有着很多关注、粉丝的作者自然就是“大咖”,文坛高手,尤其点读高的作品,甚至让我顶膜礼拜。一段时间后,我改变了自己的认知,原来,简书只是一个平台,像农贸市场一样,各人展出自己产品,有海参有野菜,人声鼎沸,你只要有兴趣来,都不会被拒绝,没有人会腾出时间嘲弄你。于是,我不再拘谨,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文字,拿出自己的水准,从点读惨淡上就知道自己有多LOW,带着对文字的热忱,决定阅读高点读的文章,学习,汲取其精华,一路追捧,结果差强人意,可能我还没达到一定的鉴赏能力,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文章分明在我满怀期待中快速褪去光环,感觉时间受到戏弄,开始看一段,便失去继续看下去的耐心。我从不拒绝阅读,尤其遇到好的文章,会不厌其烦,读上几遍,还意犹未尽。眼下的文章竟有如此高的点读,我不得其解,有的寥寥几百个字,却有几百关注、几百赞。慢慢地,似乎明白一些,(当然,我的目光短浅,不一定理解正确,但并无恶意)市场离不开炒作,好像是一种有意的导读(当然这里不乏有真正的美文),像商场的促销。“存在就有道理”,平台要生存、运作、要发展,自然需要一定的物资基础,这样就产生了商业链条,一方需要资金注入、一方需要阅读量,两全其美,各取所需,无可厚非。运作平台本身是一种劳动、一种付出,获取一定的报酬合情合理。理解之后还是有些心里落差,理想中纯粹的文字环境还是受到冲击,淡淡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像我这种既无追求、又无物资供给、更无好文贡献,有一个平台可以接纳,可以获取快乐,可以寄存我的情感,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从此,我怀揣一颗感恩的平常心,不再注意这些看似繁华的东西。
我也加过写作班,注入些许的经济,感觉付出一定真诚,便理直气壮追随其响亮的口号,想象着经过这里培训洗礼,会像凤凰涅磐一样可以获得新生,写得一手好文,我的同事也加过读书会,我们都冲着自己理想的绿洲出发,结果发现所谓的绿洲实则建立在沙漠之上,像海市蜃楼一样虚空,我们在广告、推销锦旗洌洌下仓皇逃窜。加入写作班时,那定期提交文章参与点评,并有一系列的奖惩制度,我毫无保留地被吸引,被感召,热血沸腾,带来我全部的热情,义无反顾地加了进来。失望总会尾随希望而至,这里的文字并不是我想象中诗歌、散文,不乏有人借着平台赚吆喝,兜售产品,广告的此起彼伏,一群人扯着嗓门拿着锣,为自己的产品呐喊,像骚扰电话一样让人抓狂,我一度拒绝去点评此类推销文,这不是我追求的文字,我们对文字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一个追求文字的唯美,一个追求文字的利益。但转念一想,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希望的结果自然不同,怎么说这也是一种文章,而且是绝对的好文,它能抓住很多人的心里消费电位,让他们蠢蠢欲动,产生共鸣,像一把剑,直抵一部分人心扉,沦陷他们心里防线,使之陷入莫大的希望里,我曾看到电视、新闻里报道,常有数目庞大的中老年人,那些社会阅历、社会经历都非常老道,曾经是家庭、社会的精英们,眼球追随诸如此类的文章转动,急切地寻找产品,像导游麾下的旅游团,唯恐掉队,心在快速地调动自己的资金储备,眼眶里溢满遇到救世主才会出现的光芒,这不是好文是什么?写出的文章若有如此魅惑,想必是成功的,是极大的成功,也是每位文字表达者所追求境界。只是这一切不是我所钟爱的山水情怀,过于浮夸、虚化、充满蛊惑的文字,洋洋洒洒,像鸦片一样,让我头疼,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可以不面对现实,可以超脱?人的生活林林总总,生存、发展、尊老爱幼,哪一样不依赖于物质去推进,又靠物质去维护,精神文明更像是在物资文明发展起来的奢侈品,物资丰满后精神文明的需求更为切合实际,但精神文明反过来又能成为推动物资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有很大一部分人为了职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产品更好地走进市场,拿起精神文明的装备把自己包装成精良的武器,使自己变成攫取金钱的高效工具,他们精神文明建设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达到物资的累积。这种思维,在人群中已经固化,形成一种常态,被热烈地追捧,没有一定物资的积累何谈孝顺?何谈教育?一张住院的清单,学费续缴的通知,足以摧毁你做人的尊严,打压你清高的头颅,我最终报以理解。
走入这个群里,我眼镜一亮,一下子就找到我所希望的环境,一个纯粹的文化氛围,除了文字还是文字,有着很强烈的归宿感,像一匹野马来到了草原,我不太清楚其存在的真实目的性,难道他们真不为所图?只为文字的圣洁?反正,我得到的就是文字大餐,我甚至觉得自己很不道义,在偷偷地掠夺了别人的劳动,很多时间还有点忐忑。
群里有人发声,走普通公众号的路子,(有盈利的意向吧!),有人站出来反对,认为那样会影响文章质量,一旦唯利是图起来,难免不受利益驱使,有违初衷,一阵激烈争辩,不欢而散!
我想到新西兰举办巧克力奔跑大赛的公司,
新西兰有一世界第一斜街,落差较大,很多去新西兰旅游的人都到这里签到打卡,游人如织。当地一家巧克力公司老板突发奇想,让成千上万的巧克力豆从大街高处滚落,他把巧克力豆编上号,分成组,再把巧克力豆以一元的成本价卖给参赛者,最先到达者还有一份奖励,然后把比赛中所获款项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巧克力大赛不仅热闹,更主要是一项公益,救助很多患病、无家可归的儿童。当初举办这一活动时,公司效益好,十几年下来,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危机、物价上涨,使这家公司频临倒闭,而这场活动从没中断,价格不变,实在无力为继时,老板向市民致歉,当市民得知不能继续办下去的原因,自发募捐,公司得救了,欢快的巧克力豆继续奔跑在大街上,给小镇带来欢乐。
把这几件事联想在一起,好像有点牵强,我想说的是,生存不容易,大家都应有一颗正确的心态,是劳动就应被尊重,劳动得到合理回报,天经地义,我们也可以在这种付出中获取自己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