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月十九日入驻简书八十天了。有一部电影叫《八十天环游地球》,那么我这八十天经历了什么呢?到今天为止完成七十三篇习作,共记七万七千字,收到四百多个点赞,赚了六百来个贝钻。可是,最大的变化是每天要浏览简书七八次,因为那红通通的点赞消息和贝钻累加,是我奋力前行的隆隆战鼓。
三十八天前,我下定决心做了一个极大挑战自己的决定——日更。尽管出发前想了路途上很多的困难和阻力,也做好了各种预案,但是每日近千字的推进过程仍是感觉相当的吃力。一面工作、一面考证、一面日更,还有每周的周作文,时间管理的压迫确实是蛮大的。但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最大的郁闷和阻力,是灵感和文思的生发。
每日早晨,借着的“散文诵读”拌了奶油就餐;午间饭后的甜点,是头条、小红书上的写作技巧分享;而静谧的夜晚,总是枯灯键盘与我相伴到很晚。大量的阅读、无时无刻的感受生活并随时记录、持续地日更出“垃圾”来——写作这三大“法宝”,这就是我现在所能够想到,并为之持之以恒地去磨砺的。写作是长期主义的坚持和忍耐,我经常会焦灼难耐地坐在书桌前,虽然感觉到江郞才尽,灯尽油枯,却又不得不绞尽脑汁地堆砌着文字,这时的文字必定是不受控制和指挥的,出来的产品必定是生涩的、断续无章的、苍白无力的,必定是面目可憎的。
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到人群中去,到人声鼎沸中去。聆听、触摸、感受、观察,思索、记录、修饰,你会觉得一下子又有了那么多可描述可探究的素材。两次远足,在踢踏踢踏的火车上夙夜赶工的文章,竟然得到了简书编辑和笔友的认可。在人潮汹涌中,日更一篇两篇很轻松,相反,卧室和书房里的攻读是出不了灵感的。
我的日更是以李娟的散文和资冶通鉴的阅读笔记开始的。考虑到既能学习经史典籍、散文创作,又能有源源不断的日更材料保证,一石二鸟。李娟的《九篇雪》是她的初入文坛懵懂之作,尽管她自己觉得不完美,却无可否认这是一篇大胆之作、想象驰骋之作。比如“房子塌了”这件事,让笔者思考到了生活的无控,引申到了变化的隐密,写作者的使命——就是在平庸的生活中不断地去挖掘“房子塌了”这种难得的“激情”和“奇迹”。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大部分都是碌碌而为,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但就是这般的庸碌,这样的坎坷和失望,在敏锐的触觉,深邃的思考中,却能产生出最残缺、最有力量、最打动人心的美感和艺术,就如“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刘禹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柳宗元、“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苏东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还有,还有缺吃少穿,困顿不已的李娟。
当我们开始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时,我们的人生才真正有了意义。当我们尽力去描述身边和过往的,那些难以名状的往事和现状时,我们会发觉自己在一夜之间变得更加成熟和深沉了。
简书,感谢遇见。我不禁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决定感到庆幸和信心,同时也为风雨兼程的自己鼓掌喝彩。
星光不问赶路人,加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