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工加油站心理空间少有人走的路
探索阶段小总结:我依然游走在边缘

探索阶段小总结:我依然游走在边缘

作者: 爱反思的方 | 来源:发表于2019-07-10 04:17 被阅读13次
探索阶段小总结:我依然游走在边缘

我们目前最常见的情况是来访者很难接受多次的咨询,要么觉得钱贵了、要么觉得忙没有时间、要么觉得不能很快解决问题、要么这个咨询师水平不行、要么就是来访者的环境妨碍了咨询。但有的时候确实是咨询师对于咨询的理解阻碍了咨访关系的深入。以至于很多个咨询也都没有走过探索阶段就夭折了,于是大家都开始发展或者用给答案的方式走短平快的路线。好像是觉得咨询师很专家,来访者一脸茫然的无法反驳的离开咨询室,一去不回头。而目前咨询师的培训收费很高,很说的初学咨询师受制于经济压力自己从书本上学,或者在一些低收费里学习,基本都是一些入门级别的课程里反复,从这个流派的一年级进入另一个流派的一年级,最后还是在最基础的训练里游荡。就这样基础依然不牢固,所以到这里来再次回炉。

咨询走过探索-领悟-行动三个阶段,探索是最基础的阶段

在探索阶段是了解和澄清问题,并探索来访者的想法和情感。

在这个阶段如何让来访者接纳自己,接纳被否认的自己。可以探讨那个被否认的自己。了解哪个被否认的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咨询师的重述和情感反映让来访者看到自己,就存在自己眼里的自己和咨询师映射下的自己的不同,从而打开领悟的空间。来访者可以表达自己,咨询师可以通过开放式提问创造更多的来访者没有认清的自己,用想法和情感表达的自己。在来访者可以接受的情况下,通过重述、情感反应,开放式提问不断打开的自己,好像在说自己又好像不完全是自己,来访者有的时候会认为“这是我吗?”但又好像不是自己,因为有不同面向的自己出现了。如果过快,来访者会感到要失控的感觉,我们在不同的阶段会使用概述,或者来访者对这一段的探索做一个总结,完成一个小整合,增强一些自我控制感,感觉到舒适,并有力量和意愿再往前探索的话就继续向前。通过开放式提问推进探索并同时聚焦问题,让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围绕一个目标走的深入一些。

即使这样,我们常常还是遇到很多的困难。

1、在跟随来访者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忘了这个阶段的目标,跟着急于想解决问题的来访者快速跳到了行动方案阶段,其实我们对于来访者的问题是什么都没有看清楚。有的时候来访者自己都说不清。

在探索的阶段是咨询的初期阶段,首先要通过专业的设置为来访者创造一种氛围,让ta可以放松下来、感到安全、愿意交流的氛围,用专注的倾听表达咨询师愿意并允许对方表达,感受到自己无处安放的东西在这里可以释放(无处安放的东西在这里可以安放的本身就是一种矫正性体验)无处安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也许没有人愿意听,或者说出来担心被指责,或者内心里正自我谴责等等,我们在一开始不要走的过深,这个部分的处理就是用无条件的接纳、包容、尊重的人本的方式完成。这个也是一种示范,是在来访者的生活中增加的新的体验。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为后来更进一步去探索被抑制的原因,去领悟这种抑制里各种不良关系体验所形成的情感和思想的探索,都有助于改善人际互动的关系。

在探索阶段的目标是希望来访者自己通过探索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ta要解决的问题,ta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也是在与咨询师探索中达成的共识的目标。这个时间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有的来访者在来之前就看过其他咨询师,上网查过很多资料,对自己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理解,只是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咨询师的镜像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了,一定是体验而不是技术的解释。

如何克服来访者急于解决问题的焦虑,特别是期待咨询师来解决问题,把自己比作待宰的羔羊。只要咨询师做手术,来访者自己不出力,就会好了。如果这些东方式的快餐文化不解决,给钱买服务责任就都是咨询师了的想法不澄清,服务初期的达成共识的任务不完成,直接影响着咨询呈现,来访者自己走路,也许咨询师是拐杖,也许是搀扶者,也许是路灯,但不应该是背着来访者走路的人。这里有很多可以说是心理教育普及的问题,也是个体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建构咨询环境的过程。因此咨询设置里更多的是来访者与咨询师共同建构了咨询关系,共同营造出和谐的咨询氛围。

2、根据咨询目标运用合适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训练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是在改变我们以前的习惯,我们在与父母,朋友,同事等等的关系中发展出了我们在这些关系中的表达方式并形成了个人风格,也许在关系中体验良好并使我们保存了下来。现在要体现专业的咨询关系就要改变以前的习惯。就必然有一个训练过程。我们常常感觉到自己都不会说话了,不知道改怎么说话了。在来访者面前变得比来访者还笨拙,或者为了掩盖笨拙,就开始抢先占领先机,喋喋不休。其实这都是我们新的技巧没有掌握就的习惯有没有改变的状态。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我们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几乎都是自己占据了很多空间,朋友倒是在礼让你,每一次自己的释放都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朋友的倾听让自己觉得这样的聚会对自己有益,但忽略了朋友的感受,长此以往也许朋友就越来越少了。或者有这样愿意做助人者的朋友,已经习惯这样的模式,在你的面前可以体现存在感,价值观。不管怎样在听与说之间找平衡。我们在来访者这里,需要越过千难万险,需要引领来访者自我探索和领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最起码要开展来访者参与自己命运改变的过程。探索就是一个开始。如果来访者走不到自我探索的环节,也许所有的咨询都仅限于表面,不断重复和原地打转。感受不到精神交流的滋养的感觉。如何越过行政式的交流走入到真正的人与人的接触?这个往往与咨询师的自我觉察有关,自己没有体验过又如何感知到来访者是否进入到这种体验里?这个训练是必须的,是需要听过、见过、自己亲自尝试过、与人对练过,并在咨询中使用过,都未必把最基础的技术用恰当。这个时候感受到这个专业就是非常实务的专业。

3、文化敏感性。我们常常陷在自己的文化里,同时又被主流文化所左右。在这个角度去看来访者的对错、好坏。嘴巴上说着非评判,下意识的判断早就给出了,不需要经过大脑,因为那个文化的东西已经是潜意识的东西自动化运行了。咨询师的身份时刻提醒着需要多元文化包容,这个提醒有的时候是在会谈中探索文化的差异性。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警惕我们的好奇心,为什么而探讨?因为自己不懂,这个探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更好的处理问题,但是占据了来访者的时间,这个信息收集就有敏感的来访者希望你扣除这个时间,因为咨询师不懂。关于文化的基础知识是需要去学习和在生活中去经历的,这个生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当我们有了解,再在会谈中探索文化差异,就能更快的共情同感,也能真实体现文化理解力和尊重,这个也许就是新手与老手的区别之一吧。

4、在进行探索阶段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引导来访者进入探索,维系探索,并探索深入并达到探索的目标。例如来访者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求助的动机是什么,清晰自己是如何思考和感受自己的问题的。技术使用的生疏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例如

走神:一心几用,内心里面的声音分两类,一类是完全还没有进入咨询状态,物理环境已经形成了,心理环境还没有形成。今天晚上在哪里吃饭?朋友的电话还没有打,公司里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完,上一个个案的记录还没有写完。家里的老婆还在生气,要不要买束花哄她开心,孩子的家长会还等着去,今天的咨询可以按时结束吗。。。。。。这个完全是咨询师个人的问题,在进入咨询前没有安排好,或者要明晰这些是不能带入到咨询工作时间里。如果知道又不能自控,明显就是自己的心理处理能力不够,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去自我消化。把自己的心理空间打扫干净了才去面对来访者。第二类是为来访者的内心声音:来访者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应对?ta下一步会说什么?万一ta哭了我接不住怎么办?如果ta的问题在我的经验以外我没有见过怎么办?来访者不说话了,ta这个沉默是什么意思?我需要沉默多久?。。。。。来访者和咨询师就好像是对立的关系而不是合作的关系。这样的声音占据了内心空间。让咨询师跟不上来访者表达的节奏,更感受不到来访者的想法和感受,哪里还能提出什么合适的开放式问题,做什么反映呢!有的时候想听出来访者话语背后的意思和需求,但是因为专业基础差,听不出来,开始着急,胡乱分析,内心被这种半桶水的信息充斥着,忍不住想说出来,往往来访者还没有说完就打岔了。特别是咨询师焦虑的时候,咨询师的话比来访者的都多。占领空间,增加控制感,减轻焦虑,但是发现来访者不说只听,自己就更加尴尬,如果重新开始,往往很难,一次咨询很快以失败告终。也有特别专注的,把自己整个人都投进去了,失去了客观性,越是想帮助他人,越投入,越有可能去侵占来访者的空间,让来访者感到不舒服想逃离。

我们在咨询初期学习的基本是医学模式的咨询,在医院里都是需要先把基本信息采集了,这个部分基本都是封闭性的问题。但是在探索关系建立的时候先进行大量的封闭式问题可能让来访者习惯于咨询师来访者回答的模式,而且是结果唯一的清晰的。这个也与我们日常的文化一致。当咨询师把信息采集完、开始问开放式的问题,让来访者给不确定的丰富性的答案时,来访者就不知所措,一脸茫然了。很多咨询师在这里走了弯路。如果放慢脚步细细询问,也许可以改变局面。如何在这里打开一个缺口去倾听非常重要。

为了讨好来访者建立的是朋友关系,我对你好你应该会对我好这个逻辑一直在作怪,来访者不是来做朋友的,是来解决问题的,如果问题没有解决,所有的关系都会崩塌。咨询的目标是来访者改变。朋友难以有客观性,只允许有好的感受,不接纳来访者不良的感受,担心来访者不舒服不满意,这样的关系难以深入。

什么时候给建议?给多少建议?给什么建议?过早给建议容易阻断探索,依赖咨询师。问题还没有探索清楚就给建议,建议仅仅是咨询师的经验,不是来访者自己领悟到的难以执行。如何将这些建议变成来访者自己的?来访者如何自己面对这些困难找的自己的答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走出来?来访者自己不投入可以做出的改变是很少的。虽然有的时候环境改变也能解决问题,但是来访者内在资源没有使用,很难真正提升。

在初期遇到这些问题很自然。我们常常希望通过观摩专家的演练去学习,如果我们没有了解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感受,没有了解专家在使用技术后面的意图,收效也是很少的。角色扮演并分享的感受非常重要,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回忆起感受最深的演练,在那里去找到技术和信心。记得在咨询前放空自己,咨询中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来访者的当下,倾听和观察来访者的变化,明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和来访者合作,一起去探讨,协助来访者清晰ta的问题,一起进入领悟阶段。

相关文章

  • 探索阶段小总结:我依然游走在边缘

    我们目前最常见的情况是来访者很难接受多次的咨询,要么觉得钱贵了、要么觉得忙没有时间、要么觉得不能很快解决问题、要么...

  • 走在边缘

    在校区会议上提出重建组织规则后,校区的老师陆续在半夜发出辞职信。尽管我在会上说我们可以当面来谈你的想法然后十分钟后...

  • 走在边缘

    今日心情欠佳, 管TMD日不日更。 今日心情欠佳, 管TMD封不封文。 今日心情欠佳, 管TMD简书是啥。 风大了...

  • 走在边缘

    走在秋天的边缘,不知道天涯和终点,回首望去,只有时常浮现在梦里的,再也回不去的从前。 和我一样,一路庸庸碌碌走来的...

  • 走在边缘

    我昨天上班,几乎神游。 对不起,我的孩子们。我几乎靠卷子,忽悠了一天。 下班去超市,买菜,我停不下买菜的动作,特别...

  • 逆行无声

    依然游走在某个陌生城市的边缘,演绎着形单影只的角色,过着不圆满的生活! ...

  • #猫群写作营Day 8# 整体性学习方法五阶段的具体呈现(纠错)

    总结上文 上文已经讲了整体性学习阶段最重要的环节——探索阶段。探索阶段具备三个轴向,从时间、类比和深度三方面进行。...

  • 我走在文学的边缘

    我对文学的热爱始于童年。那时候的小人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从小人书中我不仅感受到品读故事的快乐,还让我有了去了解中...

  • 我曾走在死亡边缘

    意识到死的可怕时,才能实实在在的活着,实实在在的感觉到活着了,才能与他人为善 文/谢小四 图片/网络 你想过死...

  • 《我曾走在崩溃边缘》

    1、与其去招募好的老师不如培养自己的老师 最开始知道这种模式是在剽悍江湖,当时很多老师和管理人员都是从社群中筛选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索阶段小总结:我依然游走在边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wq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