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顷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89年的春天,齐顷公派兵攻打鲁国、卫国,鲁卫两国向晋国求援。于是,齐、晋两国就爆发了著名的鞍之战。
鞍之战的结果,是以齐国大败而告终。晋国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并不善罢甘休,而是乘胜追击到了齐国的马陉。
齐顷公不得不割地赔款,请求晋国的谅解。齐顷公派出使者宾媚人贡献财物请求和解,其态度之虔诚,基本上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然而,大获全胜的晋国,因手中掌握着主动权,对齐国虔诚地妥协与退让并不满意,进一步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面对郤克的苛刻条件,宾媚人于是从德孝的观点出发,从容不迫逐条驳斥,指出晋人条件的失德和无理,并且警示晋国,如果不就此收手,齐国将作最后一搏。
宾媚人的说辞铿锵有力,逻辑无懈可击,最后反客为主,果然是不辱使命!
那么,鞍之战的起因,以及晋国为什么要对齐国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呢?
这个说来话长,我们还是得从晋楚邲之战开始说起。
公元前601年,执掌晋国军政大权二十余载的赵盾去世。
晋国又一次面临政治大清洗,国内上下一片混乱不堪。山雨欲来风满楼,一直虎视眈眈窥视中原的楚国,此时也露出了獠牙。
之前我们讲过,郑国是晋楚两国的必争之地,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这些年只要晋楚两国不高兴了,就拿郑国“开涮”,战争是一触即发,且不止不休。
大国博弈的结果,往往就是小国成为了战争牺牲品。
郑国夹在晋楚中间,完全成了两国争锋的缓冲地带。据史载,从公元前618 年到公元前 547 年,晋楚两国伐郑的次数高达 20 次。
平均下来,郑国差不多每三年就要被两强之一打一顿。郑国虽无奈,也却看清了事实,你俩玩吧,反正谁赢了我就给谁当小弟。
就这样,郑国是晋来降晋,楚来降楚,始终在两国大国之间摇摆不定。
公元前 597 年,楚庄王励精图治,率军再次伐郑,围了郑国国都,准备与晋国一决高下。
晋国当然不能认怂啊,晋景公就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展开战斗。
最终,晋国内部不和,又担心秦国在背后偷袭,从而输掉了这场关键的战役。
而战争的最后的结果是郑襄公“肉袒牵羊”,投降了楚国。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过后,晋国交出了霸主的交椅,楚国成为新的霸主,楚庄王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在邲之战后,楚国趁热打铁,又率兵围攻了宋国 ,宋国顽强抵抗,甚至都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程度,最终还是投降了楚国。
而此时,已经被晋国压制太久的齐国见状,这是大势所趋,遂掉头也去投靠了楚国。
不仅如此,年轻的齐顷公更是出人出力,拉着鲁国一起反晋投楚。
此时的楚庄王可谓是如日中天,中原的郑国、宋国、鲁国、齐国都相继成为了他的小弟,可以说,楚庄王已达成了“春秋五霸”中功业上顶峰。
而反观晋国呢,自邲之战后,晋国中原霸主的位置便拱手让人。自此,晋国进入长达八年之久的蛰伏期,开始养精蓄锐。
这些年,晋国曾经的小弟们都已经背叛他,拜楚国为大哥了,而在这些小弟们中,属齐国国君齐顷公最为活跃。
我们常说,不作不会死,而狂妄的齐顷公就来了这么一波“神作”,结果呢,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那么,齐顷公到底做了什么?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