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解(读书笔记)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8-03-12 06:01 被阅读112次

      有媒体报道贫苦工人顾自己重病,抚养女儿上大学的感人事迹。这样的新闻,可能是为了唤醒社会注意,号召辅助贫弱。记者在做这篇文章时,大约是想把读者的眼泪搞出来。我能够理解记者的冲动。不过我估计记者还年轻,思维也比较简单,再说,类似的报道多了,也让我有所不解,故而并未落泪。

      不久前也有类似报道:一位农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大学,就靠她拼命劳作并借贷供养;而三个儿子又“特别争气”先后考上了研究生,而此时家中已经一贫如洗,母亲疾病缠身,全靠政府和乡亲救助。一户农家出了三个硕士固然让人羡慕,但是这三个只知读书不知帮母亲分忧的儿子以后又能干什么,我就不敢说了。记得看过一部电视片,也是介绍一位农村妇女,含辛茹苦,超负荷地劳作,到处告贷,把丈夫的弟妹全部抚养上了大学,自己病累而死......这类故事层出不穷,说实话,我有点烦了。---记者究竟是为鼓励青年励志成才,还是向社会呼吁注意大学生贫困问题,我不清楚。我的疑问是:为什么那些人不顾“国策”偏要生那么多孩子?为什么他们不顾经济承受能力偏偏要让子女读大学?为什么子女忍心让父母超负荷劳作乃至活活累死,也要去得那个硕士、博士?这些有劳动能力的青年为什么就不能首先考虑生存问题?一个没有自食其力意识的人,即使读完了大学,会不会感念帮助他的人?......

      沈阳有位靠捡垃圾攒钱帮助了20多个大中学生的老工人曾不无伤感地告诉记者,那些学生毕业后没有一个来看过他,或是以任何形式感谢他。这样的结局让人难以理解,是不是该从社会心态上找找原因,从中国人的性格上去找原因,不敢说。

    新近又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农村孩子跨市报考省城名牌中学,按规定要缴纳15000元的费用。此前当地县城中已经免费接受了这位学生并提供奖学金,但是这位家长拒绝了,他认定只有省城名校才能实现儿子的清华北大梦。然而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告诉校方,他无力缴纳这笔费用,只能交十分之一。校方也不理解“贫穷至此,何必要放弃县中所给的待遇呢?家长却信心十足,他坚信省城学校是讲仁义的,教师和同学是不会袖手旁观的。后来一切都在他的预期当中。虽然校方和教师也有所捐助,却不免怪异。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大学时,学校组织勤工俭学,一些农村同学不愿意参加,认为丢面子,他们宁可打报告要求助学金,要求补助,也不肯在校园里扫地。而如今说到劳动习惯,同样是学生,农村孩子的劳动观念不一定比城市学生强,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寒暑假非但不下田劳动,连三顿饭也要父母动手烧好。

    社会上能上大学的人毕竟有限,既然暂时没有条件,晚几年上大学也无所谓;不是名牌也没有关系,因为你需要的事知识和能力,再说,不顾家庭条件,忍心让父母超量付出,不是大学生应有的素养,那样的选择也许会留下终身悔恨。

      对贫弱者的同情和怜悯,是人的基本情感,又因为是爱的付出,总还是圣洁的,最不应当被沾污,然而偏偏也最容易被沾污。人们会继续帮助贫弱者,但是受助者也应当自尊自强,由于目前参与社会救助的人大多是收入不高的普通劳动者,因此也可能造成一些受助人的心灵负担,实乃不得已也。如果受助者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一切理所当然,就有可能破坏社会伦理,造成新的矛盾。常有记者含蓄地批评人们的冷漠,其实有些深层原因,要靠三省而后知。

    读后感:这样的事情直到今天仍然是屡见不鲜了。

    首先贫困人群的生育观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过,因为在其他方面是没有多少希望的,比如地位、资源的获取。只能通过养育多子女来搏一下,也许能飞出金凤凰。而且我们的传统的观念就是“水往下流”,中国的一般的父母都会全心全意的为子女付出,甚至付出生命。因为我们的父母太多的寄托都在子女身上,自身的追求和喜好在生活意义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太高的。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规律性愈来愈强,以前的那种“一飞冲天”的难度是在不断的加深的,途径和渠道越来月窄。很多晋升的路子都已经透明化,在当前竞争压力还是十分巨大的情况下,走升学的道路可能还是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还算是能试一试的。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还比自己过的差,所以从之前我所看的书中也知道了,很多因考学致贫,至困的家庭。他们都还是幻想,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考上硕士,博士,甚至还能出国,来改善家庭的命运。但是从报道中的反馈来看,事与愿违的多,这些孩子由于压力过大,有很多虽然在学历上达到了一定高度,但是却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也有很多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崩溃了,结果成了一场黄粱美梦,而这些家庭反而遭受更大的打击。

    那么矛盾就出来了,如果不走这条路,而是基于现实。很早的去融入社会,而目前的情形来说,低层次的劳作的收入是不能让人满意的。而且也没有多少发展的前途,而又前途的工作和事业都是需要知识和能力的支撑,甚至需要有一定的背景和资源的支持。

    所以,总的说来,还是因为国家的整体的发展离比较理想化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富裕国家的标准也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的各行各业都是欣欣尚荣,都是蓬勃发展的,物质资源足够的丰富,社会福利的保证更加及时。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所以个人的理解是,是由于整体的经济,环境等综合因素造成的现象。也是短期内无法去避免的。我们也只有期待国家整体的发展走上良性的道路,这样底层的人们的日子才会更好过一些!

    而从这些寒门子弟的一些表现来讲,还是家庭教育中没有去强调劳动教育造成的。即使是在条件不太好的家庭里,可能很多父母也一样对孩子主要还是更多的关心学习层面。对于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是不会去关心,也还是一种“娇生惯养” 的状态。孩子长此以往,必然无法去体会父母的不易,也会养成一种理由当然的心态。人的品德修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言传身教,切身的体会。当人的自私自利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也不不难理解为何很多孩子没有了感恩的心态。

      当然据冯学荣先生的理性的看法,子女确实也不需要过去对父母感恩。因为父母养育子女是一种必然的责任,反过来子女是不是一定要反哺是值得商榷的。当然,作为人类情感最重要的联结,不能过于的只按照经济学和理性的角度去衡量!毕竟每个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一般都是和父母度过的,这种感情是比任何事情都要宝贵的。即使从经济上,可以不用过于去纠结,但是还是需要从情感的角度来衡量。当然,如果你对子女没有多少养育之恩,或者过于去控制子女,也会造成很多当前反目的家庭闹剧。

    总而言之,每个人确实从出生开始就存在一定的不平等的情况。好的社会制度,是需要鼓励每个人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我的价值,甚至实现突破。我们的家长们也需要能与时俱进,完善自我的成长,努力的让子女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成为他自己。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完整成长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费解(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bg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