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与《桃花扇》

作者: 山谷野百合 | 来源:发表于2023-08-25 21:53 被阅读0次

    说起孔尚任,从少年听到这个故事,到石门山写初稿,到被康熙选入京城做官,到桃花扇几经修改后问世,到被罢官回家,始终与桃花扇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堂,自称云亭山人。1648年9月17日出生于山东曲阜城东南的湖上村。

    这是一个明清更迭的年代,他的父亲、舅父、族兄都是明代遗老,有着或多或少的恋明情绪。

    孔尚任小时候,经常一家人围坐在门前的长松亭,听父亲孔侦藩族兄孔方训还有舅翁秦光仪述说南明往事。李自成起义,阮大铖一伙人和东林党争斗,才让外姓满清人趁虚而入。也是在这些谈话中,听到了复社的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几点血色桃红,一腔爱国悲愤,一段忠贞爱情,便在他心中扎了根,他萌生了要写一个故事的念头。

    石门山隐居,一写《桃花扇》

    孔尚任从小聪颖好学,早早中了秀才,但是考了好几次都没有中科举。一次游玩之际,他来到了离曲阜几十里地的石门山。这里视野开阔,风景宜人。爬上山顶,极目四望,看见远处的村落和遍山的郁郁葱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带着花草的清新味道。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在这里住下来,把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名字就叫《桃花扇》。

    于是在石门山,对着山中寂寞的夜空,对着阳光下开满野花的山坡,对着细雨蒙蒙的山峦,对着白雪飘零的隆冬,他写完了《桃花扇》的初稿。

    这是一段发生在南京南明小朝廷时期的历史,复社的侯方域与青楼女子李香君情定一生,崇祯皇帝自缢后,侯方域遭到阮大铖陷害不得已游走他乡。

    官员见李香君貌美如花要纳她为妾,李香君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官员派人强行带她走,她一头撞在墙上,鲜血洒在了与侯方域的定情扇子上,这才没有被带走。朋友将这把扇子点染成一把桃花扇。

    侯方域回来寻找李香君时,李香君已被皇上选入宫中,侯方域被阮大铖逮捕入狱,最后小朝廷倒台,李香君和侯方域在道场相见,双双入道。

    受康熙提拔入仕途

    1684年11月,康熙要南巡,回京的路上,要来山东祭祀孔庙,需要有人给皇帝讲经并带他游览这里的名胜。

    已经38岁的孔尚任从小聪颖过人却几次考试未中,还是个秀才。这次作为孔子64代孙,他当仁不让地为康熙皇帝讲经兼御用导游。

    生于斯长于斯的孔尚任,从小博览群书,对于当地的人文历史故事了如指掌,丰富的学识、流利的口才表达能力和饱含感情的解说让康熙十分满意。

    “你考取了进士否?”

    “禀皇上,臣不才,考了但没有考中。”

    “还有这等事!如此才华横溢却未中第?”康熙当场下旨,“传我口谕,封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

    国子监博士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教授,于是孔尚任便来到了京城,开始了仕途生涯。

    扬州治水,结识南方文人,二改《桃花扇》

    1685年,江苏淮扬发大水,康熙便派他辅助孙在沣去治理洪水。文人读书就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孔尚任信心满满,心想:“我何等幸运,让皇上垂青破格提拔,这次定不辱圣命,做出点儿成绩给他看看。”

    1686年,孔尚任跟随孙在丰到了扬州,才发现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治水规划还没有下来,治水的官员则每天湖吃海喝,纵情享乐,根本没有把工心思放在治水上。

    第二年,治水仍然无头绪,总河漕靳辅和慕天颜、侍郎孙在丰因为分赃不均相互参告。汉人备受歧视,即便是有能力的人,也会被一窍不通的满人代替。孔尚任看透了官场上的腐败,开始对自己在仕途上追求功名产生了动摇,也对当朝的皇帝产生了不满。

    他在扬州滞留了三年,结识了不少明代遗民,冒辟疆就是其中一位。他与侯方域、陈占慧、方以智并称明代“四公子”。孔尚任想让自己的剧作真人真事,有根有据,于是常和大自己37岁的冒辟疆会面,彻夜长谈,成了忘年交。

    在冒辟疆的讲述中,他仿佛重新回到了那段动荡的岁月。冒辟疆去南京加入复社,与侯方域等人结为死党,认识了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李香君等人;在鸡鸣寺观看《燕子笺》时痛骂阮大铖,扯他的胡子;甲申之变后,与顾杲等140人贴了《留都防乱揭帖》,阻止阮大铖窃取政权;南明小朝廷朱由崧当政后,他们一起被马士英、阮大铖逮捕;还对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非常了解。从两人的谈话中孔尚任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被这位老人“入清不仕”的气节所感动,思想慢慢发生了变化,关注点从仕途转向天下兴亡。

    冒辟疆也很喜欢这个有才气的年轻人,从谈话中知道,孔尚任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和历史感的人,但他也很清楚,在清朝写《桃花扇》这种题材的戏剧是有一定风险的。他有点担心,这个登上仕途不久的人能否禁得起环境的打压。

    1687年的春天,扬州一派鸟鸣花绽、草长莺飞的景象,孔尚任收到冒辟疆的儿子青若带来的米家遗石,“家父让您为这块米芾家传下来的石头题款。”

    孔尚任看着石头,米芾是著名画家,以不畏权贵闻名,石头象征着顽强与坚贞。

    他明白了,冒老先生是用这块顽石来告诉他,《桃花扇》是一部很敏感的戏剧,里面有统治者的昏庸,有互相弄权内斗的奸臣,有只顾清谈不作为的文人,可能会触动朝廷。用意不在石头本身,是让他做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这时已是来到扬州的第二年,他去昭阳视察治水工程,自己身无分文,还要向朋友借钱。他都如此,更别提当地的百姓了。洪灾让很多人流离失所,庄稼颗粒无收,有的一家人住在船上,吃着糠咽菜。

    他很难过,也感到自己很无力,对自己的仕途感到渺茫,当官有什么用?他不能为百姓做些什么事情。

    他很感激冒老先生这时对他的鼓励和鞭策,也坚定了把《桃花扇》完成的决心。

    在夜深人静时,孔尚任把《桃花扇》进行了第二次修改,这次修改让主题更加深刻。他脑海中浮现出一系列剧中人物的形象,似乎还是不那么清晰。突然想到,为何不趁此机会去那些地方走走,亲临其境感受一下?

    于是,1688年,他开始了一系列巡游,瞻仰了史可法就义的南城楼,去过梅花岭、衣冠冢,还听闻了扬州屠城时的感人事迹;他了解了嘉定三屠,燕子矶、泊水西门、御朝天宫,秦淮州、媚香楼、夫子庙、鸡鸣寺、三水街、雨花台、明故宫、明孝陵、栖霞寺等,还亲自去见了白云庵的张瑶星道士。这些都一一出现在戏剧中,让剧中的人物更生动,地点和事件更加清晰真实。

    三改《桃花扇》

    从扬州回京以后,孔尚任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润色,这次,人物似乎都有了生命力,从文字中一个个活了过来。在他心中,那一把点点桃花的扇子,已不只是一段爱情故事,而是一首朝代更迭,天下兴亡的悲歌。他沉浸在文字中,久久不能平息心中的激动。

    他也清醒地意识到当时这种戏剧不宜公开,便将其锁进抽屉,以待时机。

    《桃花扇》公开

    十年磨一剑。1596年,他决定将修改数遍的《桃花扇》公开。一时京城纸贵,天下迅速传播开来,人们纷纷被这部戏所吸引,每天都能听到这部戏在各个戏楼上演。不管达官贵胄、生意人,还有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都在谈论着戏中的情节。

    “李香君虽是青楼女子,出淤泥而不染,出身贫贱而不贫贱。”

    “柳敬亭是个说书人,临危受命也是仁义之士。倒是那为官的阮大铖在其位,不思国事,尽报私仇,这样的大臣何愁国不亡?”

    “侯方域也是一名有情有义有志向的人士,只是后来没有和李香君在一起,各自入道,也是可惜。”

    “国在哪,家又在哪?家国无存,你们还在这里追求个人的风花雪月?”剧中张瑶星道士的话向所有人猛敲警钟。国已不在,就谈不上个人的幸福了。

    人们在评判着书中的人物,也在对历史进行着思考。

    就在这时,本已提拔的孔尚任突然被免职罢官回老家,“命薄忽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谤诽”。

    其实,早在文章发表之前,他心中已想过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如此,他才让这本书沉睡了十年。他不由慨叹:“难道皇上看不出我在写天下兴亡么?人都是一样,听不得半点逆耳忠言。”

    他失去了官职俸禄,失去了安闲的生活,贫困潦倒地度过了人生最后二十年,1718年,逝世于曲阜,终年70岁。

    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过程,也是他社会思想演进的过程。从开始一心仕途,到后来看到了百姓的悲苦与官场的丑陋,了解了历史的真实,他开始关注天下兴亡,这是他思想的一种成熟和完善。他创作了《桃花扇》,也被《桃花扇》所成就。

    《桃花扇》也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远的社会意义、歌颂民族英雄、反映历史兴衰流传后世,对后来的戏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尚任与《桃花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xb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