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岳飞无人不竖起大拇指,赞其精忠报国、义胆忠肝;说起岳飞也无人不摇头惋惜,叹其遇人不淑、为奸人所害。历史上对岳飞的评价都很正面,尤其是《说岳全传》更是将其神化到极致。而真实的岳飞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死是必然?我们应该从他身上汲取什么教训?
首先要从大宋的建立说起。
赵匡胤趁着后周孤儿寡母发动陈桥兵变,皇袍加身后成立了大宋,而后他以仁主之姿,杯酒释兵权,稳定了自己的皇位,也由于赵匡胤亲身经历了唐朝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历史,他自己又是将军夺权成功,因此他非常担心武将造反,在他看来一千个文官贪污都比不上一个武将造反的危害来得大。皇帝如此恐武,他建立的政权以文率武,令文官对武将也变得极度鄙视和防范,直接致使大宋非常严重地职业歧视,重文轻武,将武将的社会地位降到最低。
宋朝的皇帝对武将造反的恐惧直接导致宋朝的兵虽然多,却因为武将地位低,没有话语权,军官又经常调动,导致练兵难有所为,所以大宋的兵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多数人习武不是为了建功立业,而是为了混口饭吃,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个都没给习武之人建立起来,也从宋朝开始,中华就改变了尚武的传统。
说这么多,就是让大家知道宋朝的皇帝从骨子里就怕武将造反,而且怕得要死。可偏偏宋朝四周强敌辈出,其最终结果就是当大金来袭时,没有得力的武将为大宋皇帝保家卫国、抵御外敌,也让宋朝尝到了苦果——靖康之耻,老巢被大金一锅端了不说,连两皇帝都让人给捉去当了俘虏。
不过在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后,很快站稳脚根,任用韩世忠、岳飞等大将,开始收复失地。
前面说了,宋朝的军队大都是乌合之众,与土匪没什么区别,所以岳飞治军军纪严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深受百姓爱戴,他的军队被亲切地称为“岳家军”,注意了,这只军队是姓岳的,不姓赵。
那么岳飞是不是真的如《说岳全传》那么神勇呢?历史都要从正反两面来看,所以我们要通过《宋史》和《金史》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岳飞。
《宋史》和《金史》都是元代史学家脱脱带头编写的,对于岳飞,他没有宋朝的爱和叹,也没有金朝的恨和快,他笔下的岳飞更真实、客观,所以可以从这两部史书中得出对岳飞军事战果的真实评价,而根据这两部史书描述,岳飞的功绩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大,朱仙镇大捷有夸大成分,郾城大捷对上的是完颜宗弼的偏军,只有1万多人。
因本文的重点不是研究岳飞的战绩,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而《说岳全传》更像是《三国演义》,其间对岳飞的褒扬、神化大有超过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偏爱之势,几乎把所有北伐的功绩都算在岳飞一人头上,事实上当时有四大抗金名将:韩世忠、刘琦、岳飞和吴玠,另外三人的功劳也不比岳飞小,而他们的结局却比岳飞好得多,大都是在激流中勇退,归隐之后他们有甘于平淡的生活,不复求闻名于乡里的澹泊心境。
现在我们就来看下岳飞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其实宋高宗刚开始的时候是很看重岳飞的,也很信任他,曾经多次召见询以平北方略,甚至在解除刘世光兵权后,有意将他的军队交给岳飞,并在《御扎》中提出以“将雪国家之耻,拯海内之穷”的重任交给岳飞。
但为何宋高宗如此看重岳飞,岳飞最终却被冤杀?真是秦桧这个宋奸挑拔离间吗?其实不然,岳飞被杀的原因有三:
前面提到了宋朝从骨子里害怕武将造反,而岳飞的军队冠上了“岳家军”的称号,使百姓只知岳家军英勇善战,不知朝廷运筹帷幄,岳飞如此高调,高宗能愉快吗?这是岳飞犯的一忌。
而史书上记载,岳飞数次提及迎二圣,就是要将被金朝俘虏的徽钦二帝接回来,赵构从小就不讨他老爸宋徽宗喜欢,所以才将他流放到江南,也让他在靖康之变中捡到了皇位,你想他能对他老爸、老哥有感情吗?虽说南宋是他建立的,失地也是他收复的,就算二圣回朝,也不至于危害到他的皇位,但手握重兵的将军老是说要把另外两个皇帝接回来,高宗会怎么想?这是岳飞犯的二忌。
另外就是立储之事,高宗自己是没有儿子的,所以立储一事对他来说更是格外敏感,有一次他问到岳飞对储君的安排有何意见,岳飞作为一个外藩将领,对此应该避之唯恐不及,谁知岳飞对此事却很热衷,发表了许多看法,而且事后他还很热情地催促高宗速立储君,这是岳飞犯的三忌。
这三忌一犯,哪怕高宗一开始再喜欢、再信任岳飞,他心里肯定也是有想法的:“你小子手握重兵,明知道我没儿子,不是催着我速立储君,就是嚷着要将我不成器的老爸和老哥接回来,你想干什么你?难道想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
好吧,枪打出头鸟,四大抗金名将杀一个敲山震虎,让另外三个人看看这军队是姓赵还是姓韩姓刘,让其他人知道这天下是谁说的算。
所以岳飞悲剧了,中国的文人是偏爱悲情英雄的,对他的歌颂、赞扬不计可数,岳飞的悲也让他名垂千古。不知道让诸君选择,你们会选像岳飞这样英年早逝,身后留名,还是像韩世忠、刘琦那样舍弃功名利禄,在乡野安祥地终老?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我们来分析一下最终导致岳飞有此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忠”,自岳飞他妈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他身上时就决定了他不会成为曹操那样的枭雄,也是这个忠字让他对两个没用的皇帝念念不忘,也是这个忠字让他急高宗之所急——万一高宗哪天挂了,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才催着他立太子。忠是中国皇帝自古以来都标榜的优秀品质,也是给当时的每一个人上的一个紧箍咒,只是在现代的我们看来完全是无稽之谈——这天下姓得赵就姓不得岳了?凭什么就一定要有人当皇帝让他拥有绝对的权力,把全天下人的身家性命都系于此一人身上?所以现在有人大骂岳飞是阻碍民族统一的罪人,但这也完全是历史的伪命题,毕竟当时很少有人跳出思维的框框,至少岳飞做的是维护中华文明、保护老百姓不被金军滋扰,就从这点来说,他确实值得我们尊敬!
其次是“直”,军人的个性大都如此,说好听是耿直不阿,说难听就是刚愎自用。岳飞也是裁在这个“直”上,尤其从他迎二圣、催立太子之事就可以看出他不仅直,而且还很愣,脑子一根筋,大有不到南墙心不死的势头,就像我们现在给领导提一些个人看法,提了后,领导说“再议”,稍微懂人情事故的人就会知道,领导口中的“再议”实际就是搁浅,但也有一些愣头愣脑的小子以为“再议”就是下次再提,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领导就算再喜欢你,也会觉得你不懂事。岳飞也是这样,只是他提的个人看法已经触及了高宗万万不能触及的底线,最终为他招来杀身之祸。
第三是岳飞不知韬晦。确实,岳飞很有军事头脑,又吟得一手好诗,书法也不错,在他的治理下,军队军纪严明,而他自己也严以律己,品格极高,深受将士和百姓爱戴,岳飞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干、有气魄、有品格的儒将,但可惜其锋芒太露,之前提过与岳飞齐名的还有韩世忠、刘琦和吴玠,他们就比岳飞低调很多,至少他们的军队没有叫“韩家军”、“刘家军”、“吴家军”。宋朝本来就有防武的传统,只是碍于与金朝作战,不得不给武将重兵之权,但高宗真的对这些将军放心吗?我看不然,高宗是一个政治家,他打胜仗更多的是想要与金朝谈判的筹码,别忘了,他根本就不想让被俘虏的父兄还朝——在宋徽宗死后,他安排使者接回父亲的遗骨,当时金朝准备把钦宗也放了,钦宗哭着让宋使给高宗带话:“只要让我回到大宋,我愿意出家为僧,绝不争皇位。”即使是这样,高宗也对钦宗还朝一事只字不提,最终钦宗忧怨地死在了异乡。
由此可见,高宗对金朝的态度是:反正灭金也很难,只要打得他不再欺负我就行了。于是这半吊子的态度也导致了冲在前线的将军们施展不开手脚。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在高宗看来,岳飞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而他又有太多不稳定因素,所以高宗利用秦桧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正值盛年的岳飞和岳云,无疑是杀鸡给猴看——让其他三位将军知道谁才是老大!
也许有人会骂高宗是昏君,但别忘了,毕竟他保住了宋朝的根基,开创了南宋的繁华盛世,即使只剩下半壁江山,经济和文化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岗岗地,岳飞的死只能说他自己也需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事实上除了岳飞外,历史上还有不少武将都跟他有同样的遭遇,比较典型的如韩信、袁崇焕、年羹尧。他们都是战功赫赫,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上司都仰仗了他们的战功,巩固和维护了自己的统治,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将军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最终招来杀身、灭门、凌迟之祸。
我们身为后人,更应该汲取这些前人的教训,同时也要放宽心态,如果这次加薪、升职没你,也别气馁自艾;如果遇到小人作怪,觉得憋屈就跟这些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居功至伟,却没能善终的大将军们比比,心理就平衡了——再怎么也没韩信错失的良机多吧?没岳飞冤吧,没袁崇焕惨吧?没年羹尧落差大吧?人生哪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好好活着吧。
历史教给我们什么—从岳飞身上汲取教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