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人一生中,婚姻是头等大事,与之对应的婚俗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寄托和希望。透过婚俗,我们可以追寻古老的人们对婚姻有敬畏之情和重视之情。通过婚姻,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繁衍子孙后代。更多的是对于两位新人步入人生的另一个新阶段的祝福。
中国传统婚俗研究 中国传统婚俗研究 中国传统婚俗研究对于婚姻的诠释,钱钟书是这样理解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拼命地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拼命地想逃出来。
中国传统婚俗研究 中国传统婚俗研究 中国传统婚俗研究 中国传统婚俗研究 中国传统婚俗研究 中国传统婚俗研究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全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真正快乐的男人,才能带给女人真正的快乐。
明知道爱情有时候并不那么可靠,明知道再美好再甜蜜也许还是会变的,人却总是希望身边有个人,相依相伴,一起走到白头。
不要为了别人改变自己,做你自己,那个对的你才会喜欢那个真正的你。
有时候,我们的选择,只有等待,没有结果,只能默然离开;有时候我们的放弃,迫于无奈,含泪转身,却心有不甘。所以,有些曾经,关于幸福或痛苦,只能深埋心底,有些希冀,关于现在或将来,只能逐步遗忘。爱情里分手和牵手的随时都在变换着主角,来来往往,离离散散,这就是爱情。
张爱玲对于爱情的理解更具有一番独特的见地了。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天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那么,这句轻轻地问候,想表达相遇的喜悦,还有一种不屑的情感呢?把这段话分成两段来理解,前一部分说的是缘分和巧合,后半部分却因为一个“只能”,让缘分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难道爱情带给我们的就只是这种无奈吗?这样说固然多了些美感,但是这样客观真实吗?就算这是亲身经历,那么这样的说法又会不会让更多的人变得消极呢?
同时,又说:“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既然最后相遇的时候只能轻轻的问一句,那么用同样的逻辑来推理,不管知不知道,不管有没有人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那么个人在等你。还有一句:“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幸福有点痛。”那么这想表达的是什么,一边告诉痴男怨女感情会痛,没有结果,一边又鼓励着他们去自寻烦恼和痛苦吗?
还有,她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伤的诗。死生的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是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做的了主似的。那么我们真的做不了自己的主吗?我不想说人定胜天的雄心壮志。的确,我们对于生离死别来说显得十分渺小,但是我们自身能决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并不是无能为力。永远在一起和一生一世不离开虽然听起来更像是甜言蜜语,但是真正的爱情又怎么是所谓的强大的外界力量所能妨碍甚至主宰的呢?
我认为爱情应该是势均力敌的。就像舒婷的《致橡树》所说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所渴望的爱情是:在自己经济独立的前提下,能够与我有共同语言,一生只爱我一个人的他。亲爱的姑娘,在没有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之前,一定要为自己养一匹白马,让他除了爱你的人之外,还爱你的附加值。
关键词:传统婚俗;民俗;文化;礼俗。
婚俗可以概括为一切与婚姻相关的风俗都属于范围之内,这就包括了在缔结婚姻过程中有关婚姻的寓意、风尚 、礼节、仪式、习惯等诸多方面。婚俗的形式受到不同阶段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人民思想意识,群体审美观点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婚姻中某些特殊的风俗也受到原始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影响。
“ 婚姻”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到,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明也。故曰:婚,从女从昏。古代婚姻大概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嫁娶的仪式,二是指夫妻的称谓,三是指由婚姻所产生的亲属关系。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婚姻的礼仪。男子于傍晚娶女子,女子因男子而来,一嫁一娶,按照一定的婚姻形式,先要迎娶才能称之为妻子。
中国古代婚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一妻多夫制是原始对偶婚的遗风。这种制度只能在少数民族之中,不能视为我国古代婚姻制的常俗。
中国古代礼仪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婚前礼大概就是今天的订婚礼仪,主要体现在六礼之中。
正婚礼即为男方迎娶女方到家中进行的仪式,大致包括拜堂,沃盥,同牢合卺 。
男女经过正婚礼之后,基本完成了婚姻的仪式礼仪。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新妇成为新家庭中的成员还要经过妇礼,即婚后礼仪。成婿礼指的是双方成婚之后。新夫要随新妇回娘家,拜谒女方的父母及亲戚。又称为回门。到此,男方正式成为女方家的女婿。
婚姻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细致的礼仪,可以看出婚姻既有庄严的一面。又体现其神圣性和社会性的一面。婚俗作为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是普遍的形态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思想意识,精神追求。以及思想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张紫晨 中外民俗字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1
2.罗炽、白萍 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3.杜佑 通典(M) 中华书局 1984
专中143班
刘瑞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