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岁高龄的刘树根老人和子女们一起吃完除夕的团圆饭,大年初一在大儿子的陪同下直飞广州,在广州工作的宝贝大孙女婷婷早就做好了攻略,祖孙三人在海岛上尽情享受生活:看大海、吃海鲜、领略海岛的风土人情。
宝贝孙女返回广州上班,同时大儿子带着刘树根老人回江苏老家去探亲。
01
刘树根老人出生在江苏省一个小生意人家,父母重视教育,刘树根从小就被送进学堂读书。
1959年江苏省政府动员青年人到新疆支边,初中刚毕业十七岁的刘树根和一批满腔热情的年轻人一起登上了西上的列车,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
几个月的锻炼之后,刘树根被分到了团场学校当老师,这个职业陪伴着他走了42年。
当时的教学条件差,生源还不太多,老师人数也不充足只能复式教学,同一个班级两个年级的学生上课,往往是一个年级的同学写作业,另一个年级的同学上课。
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和体育老师,在职老师只能兼职,刘树根除了教两个年级的语文课,还要兼任小学高年级段的体育老师,每天忙碌充实着,不过他也乐在其中。
唯一让刘树根不舒服的是气候因素,他的家乡山清水秀,气候潮湿,而工作地在天山北麓,冬冷夏凉。夏天还好度过不过是气候干燥而已,冬天烧柴禾取暖对他是个挑战:烧太热浪费柴禾,熄火室内像冰窖,毕竟室外温度在零下二十多度呢!
每每这个时候,刘树根解除烦恼的唯一途径就是裹着棉被看书(支边来的时候带来好多书籍),既消磨时间又增加了阅读量。
工作两年后,个人的婚姻大事提上了日程。经领导牵线和了解,刘树根和同一个团场工作的一线职工耿燕玲走在了一起,各自从集体宿舍带着铺盖卷搬到了家属区的一间土坯房里。
条件是真的苦,几块木板拼接的床,枕头里装的就是全部的服装,门口一个灶台和一个水缸,角落里用土坯垒成的台子上放着洗脸盆,就是简易的洗漱架。
刘树根找来几块木板自己动手钉成一个简易书桌,起码晚上能看书学习了。
02
刘树根适应能力强,工作又是自己喜欢的,可是耿燕玲就不同了,她的家乡靠海虽然不富裕,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海鲜,而在这里常年就是土豆、胡萝卜,偶尔有点大白菜,虽然羊肉不断,可是耿燕玲吃不惯。
大儿子建军出生后不久耿燕玲就动了回老家生活的念头:“这里太苦了,要不然咱们回老家算了。”
刘树根却不那么想这里有他的事业,家里成分高,老家的兄弟姐妹都受排挤,干嘛回去找不自在,他还是劝慰老婆:“兵团的政策一天比一天好,咱们每个月还有工资拿,回老家只能当农民。”
耿燕玲仍然不死心,写信征求大哥的意见,大哥明事理也更现实:“自然灾害那几年要不是你经常寄钱回来,不知道咱们家现在还能活着几口人。现在刚刚恢复过来,目前分配粮食都是以人头为准,你带着孩子回来没有户口就没有口粮怎么办?”
当时的政策十分严格,耿燕玲无法说服刘树根一起回江苏老家,独自带着孩子又无法落户,只能无奈地在西部熬着。
几个儿子相继出生,忙忙碌碌耿燕玲也不再提回老家的事情。
那时候孩子基本都在托儿所长大,然后是大的管小的,建军在兄弟五人当中绝对是权威:十岁以后就跟着同龄的伙伴们上山背柴禾,再大一点带着弟弟们一起背柴禾,刘树根家冬天的房间格外温暖一些。
建军十五岁的时候,暑假里刘树根就让他跟着同龄人赶着毛驴车去碳厂拉碳,来回两天带着干粮和铺盖卷,去一次奖励两元钱。来往三次,一个冬天的定量就运到家了。
03
日子再苦再累,刘树根丝毫不放松儿子们的学习。夫妻两个有分工:刘树根抓五个儿子的学习,耿燕玲做家务和一家人的衣服、鞋子。
刘树根不像有的男职工大男子主义严重,只要有时间都会做全家的饭菜,他舍得放油又舍得放肉儿子们自然给他捧场,自然刘树根做饭的次数越来越多。
大儿子1983年参加高考,在升学率普遍不高的年代里竟然也被新疆一所中专录取了。虽然学校有补贴,家长还是要补贴一部分的。
刘树根有言在先:“你在外面上学每花一分钱我都记账,工作后还回来让下面的弟弟接着用。”
毕竟是透支自己两年后的收入,读中专那两年建军格外节省,寒暑假回来辅导小弟弟学习能挣一点补贴,建军忙得不亦乐乎。毕业后被分到地方乡政府做会计专业,结婚等事项都是自己解决的。
用这种方式二儿子读完了重庆大学建筑专业,回到本地设计院工作。
三儿子不喜欢学习,高中毕业想做生意,刘树根支助了三儿子创业资金,同样需要归还本金。
四儿子成为了老二的校友,比二哥更胜一筹,毕业后回到本地创业当了老板,资产相当丰厚。
小儿子凭借自己的能力留在省城发展,事业发展相当顺利。
04
建军夫妇都在体制内工作,工作稳定收入也相对稳定,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安稳日子。
建军的女儿出生的时候,长子长孙本应该受到重视的,可是耿燕玲骨子里的重男轻女思想时不时表现出来,这让大儿媳妇很不爽。儿媳妇娘家虽然在农村,她也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中师的,又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备受宠爱,娘家妈妈不但照顾了月子,还帮助带孩子。
二儿子发展比较好,一个设计项目拿了奖,他第一时间给父母在市里购买了一套小两居感谢父母:“要不是爸妈支持、鼓励我,也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
这个时候刘树根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夫妻两个就搬到了市里过养老生活了。
紧接着一个问题呈现在了刘树根的眼前:大儿子大儿媳把房子买到县城,夫妻两个都在乡政府那边上班,早出晚归,刚上一年级的孙女中午一个人在家不放心。
刘树根主动提出每周一到周五去建军家陪伴孙女,周一上午过去,周五下午再乘坐长途汽车回市里,这种模式维持到孙女上三年级中午自己会用微波炉热饭才结束。
大儿子家的问题刚刚解决,三儿子家的问题又呈现在眼前:
三儿子在市里的电脑城卖电脑,儿媳妇是下属县城的公务员,每周只能回来一次。孩子出生后,平时三儿子带着孩子住在刘树根家里,周末老婆回来一家三口才回到自己家中。
即便孙女上学后,中午孙女到刘树根这里吃午饭,三儿子晚上下班回到刘树根这里吃完饭才带着孩子回自己家学习。
05
孙子们陆续出生,显然过年过节家里的两居室有点拥挤,当老板的四儿子出资给刘树根夫妇购买了一套一楼的大三居,刘树根就把老房子卖了,把卖房钱给老二儿子时,二儿子态度明确:“那是孝敬你和老妈的,想怎么处理我不管。”
刘树根就把这笔钱平均分给了五个孙子,当成孙辈的教育基金。
毕竟岁月不饶人,耿燕玲的身体出现了故障而且是晚期,医生建议回家修养。
刚开始的时候,白天刘树根照顾,晚上二儿子、三儿子和四儿子轮流照顾。毕竟第二天都要上班,长期熬夜谁能受得了?
刚刚办理退休的大儿子主动提出照顾老妈妈:“你们都有工作,不能这样熬夜,我来照顾老妈就好。”
就这样,建军开始反向奔走,周五晚上回到自己家,三兄弟每人一晚照顾老妈,周一早晨再回到父母身边。
就这样耿燕玲在亲人的陪伴下走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程。
办完老母亲的后事,年关近了,儿孙们回到刘树根身边陪着老人过除夕,按照原定计划,大年初一儿子们各回各家,建军带着老父亲飞到广州,然后大孙女婷婷按照提前做好的攻略陪着爷爷在海岛上玩几天。
第一站先到海口,停顿一下然后乘坐环岛高铁直接到了三亚。
刘树根根本不像一位八十二岁的老人,步态轻盈行走在椰树林沐浴着阳光,竟然还在酒店的游泳池畅游了一番。
他们一行人没有去网红景点打卡,而是去了西岛,在岛上体验渔民的真实生活,然后再去后海看日落。
刘树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举着相机拍下了许多美照。椰子鸡、海鲜大餐不曾缺席。
这些美景激起了刘树根的思乡之情,建军征得老父亲的同意,带着老父亲游玩厦门后绕道去了老父亲的故乡。
家乡基本没有什么至亲了,唯一活着的妹妹也到了耄耋之年,他们聊着家常,回忆着小时候的趣事,了却了彼此的心愿。
刘树根老人现在的状况让很多人羡慕不已:身体健康,儿子孝顺,儿孙绕膝。
可是又有几个同龄人有刘树根老人的认知和格局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