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字义,疑罪是指证据不足、难以量刑之罪。由此引申出法律上的两个原则:疑罪从有和疑罪从无,用以指导具体的司法实践。如今,我所要讲的是人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即对自己疑罪从无、对别人疑罪从有的思维方式。虽然说有所武断,但也在情理之中。
人是感情动物,天生地具有“七情六欲”的潜能和活跃的思维能力。而人又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必然要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联系。尤其是要与身边的人们发生着或多或少、或亲密或生疏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当然啦,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与人相处也同样如此。否则,世间就不会有敌友、亲仇之类的词汇出现。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复杂的关系,除了客观原因外,个人主观原因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交往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评价对方,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个人的喜好结合具体事实,作出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久而久之建立起比较固定的印象。
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爱心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会产生一定的阻力或负面影响。丘吉尔曾经说过:只有共同的利益,没有共同的敌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将会随着利益的变化而变化,古往今来,因为利益关系而分分合合的事情不胜枚举,政治家、军事家如此,平头老百姓更是如此,只是在利益面前打出不同的幌子罢了。“合纵联横”、“三足鼎立”等典故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凝练和归纳。就在当前,美国政府打出“以美国为中心”的旗号,把制裁的手段不仅用于对手,也同样用于曾经的盟友,以图维系和巩固自己全球霸主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长臂管辖权”这样一个名词,说的就是美国政府在利益面前,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国内法”公然践踏“国际法”。对听从自己摆布的国家,实行“疑罪从无”的政策;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敌人,则釆取“疑罪从有”的政策,动摇和散失了领导世界的基础和信誉,受到全世界维护公平正义国家的一致反对。
从个人层面来说,也基本上大同小异,中国古代故事《偷斧子的贼》就具有鲜明的代表性,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同样的事情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不断地喊冤叫屈,总以为社会以及周围的人们对自己不公,进而产生负面心理,有时甚至会走向极端。但是,从未听说过某人自觉、主动地在公开场合反省和检讨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有时,即使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要强词夺理、“背着牛头不认贼”。这就是“疑罪从无”和“疑罪从有”原则在个人认识和判断上的具体反映。只是不同的人,因为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生活实践中反应的方式和程度有所区别。
所以,每个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遇事切忌主观武断、头脑发热,要客观对待、冷静分析,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以免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鲁莽举止,从而实现双赢的大好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