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滕文公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孟子描述尧舜禹汤的建功立业造福百姓的事迹,颇有感触,耳熟能详的就是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回过头来看,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为了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天下老百姓的利益,毅然的选择暂时放下或者牺牲个人的私利。因而他们的行为感天动地,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这么用心服务老百姓的人,我们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谋取私利的私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该拥护谁?我们该反对谁?尧舜禹汤与桀纣幽厉,这两类人我们会选择谁?不言而喻,我们一定会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尧舜禹汤。
原文如下: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大意是:
“在尧的时代,天下还不太平,洪水横流,到处泛滥成灾,遍地杂草丛生,树木茂盛,禽兽大量的繁殖,庄稼没有收成,禽兽太多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道路上到处都是野兽的足迹,遍布中原各地。尧为此独自忧虑,于是提拔舜来全面负责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益在山冈沼泽燃起大火,烧掉草木,禽兽纷纷逃窜躲避。派大禹疏通九条河道,治理好济水、漯水,将它们梳导流入大海;开通汝水、汉水,疏浚淮水、泗水,将它们导入长江。这样,中原百姓才能有地耕种吃上饭。在那时候,大禹八年在外治理水患,三次经过自己家的门口都没有进去,(如果要大禹学习许行这种歪理邪说,说什么圣人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有的粮食必须自己耕种)即使大禹想亲自耕种,能办到吗?”
个人看法:
孟子通过尧舜禹时代的故事,说明真正的圣人需要把自己的核心精力放在为集体为大众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大事上,而不是许行所谓的圣贤需要自己去耕种、需要自己与老百姓与百工一样,去具体的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孟子站在人类社会发展与管理的高度,驳斥许行这种狭隘的圣贤论行不通,驳斥许行这种想法是幼稚的,是无法操作的。因为整个人类社会的从部落到国家,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国家治理与社会分工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所说“上智下愚”,孟子所说“劳心劳力”。这些词句是中性的,处于国家社会的顶层管理,更多需要智慧,需要劳心才对,需要发挥领导力与指挥协调能力;处于国家社会基层,更多的需要去实干,需要“愚”,这个愚,不是贬义词,我的理解就是要傻傻地干,去忠实的执行命令就好了,这个就是劳力!
某种意义上讲:整个国家治理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处于最高位的领导需要形而上的学问,必须高瞻远瞩地去为国家的发展制定战略,带领广大群众去干一些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处于金字塔底层的老百姓,则需要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与社会分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为依存,互为协助,才能够生存的更好!作为国家领导层是不能也没有时间精力去做一些具体工作的,因为大家分工不一样。象大禹治水,他的使命就是带领广大群众把水灾治理好,好让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是在家耕田,自食其力。大禹当时肩负治水的重大使命,责任非常大。所以才会“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按照许行这种貌似圣贤理论,要求劳心的人不要劳心或者少劳心,更多的是要与老百姓一样去解决自己生活生存问题而劳力,如果真的是这样:舜命令大禹治水就根本行不通,因为大禹说自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需要耕田养家,没有精力服务国家,那怎么办?如果是这样,大家不再分工合作,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退步,就会由国家组织再次退回到部落统治,甚至由部落统治退回原始的无序状态。
孟子于是提出“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所以讲:历史上那些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古圣先贤,都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舍小家利大家,完全把自己贡献给国家与天下百姓,大禹就是这样的人,大禹就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楷模,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激励了无数的后人!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54:三过其门而不入
2018-7-17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