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66174/c93a18ea961e309c.png)
1
滇商是中国商帮发展史中的重要商帮。早在先秦,“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五尺道”就将西南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在一起;明清两朝,滇人冶炼的铜和铝锌,支撑起了全国的货币流通;20世纪初,云南涌现出蒙自、鹤庆、喜洲、腾冲四大商帮,吃苦耐劳的马帮成为滇商的标志性符号;中国封建社会唯一获得朝廷三代一品封典的王炽,成为滇商中的佼佼者。
在我们这个时代,云南这片孕育滇商文化的土壤,出一个褚时健可谓顺理成章。褚时健和历史上的云南商人又有很大不同。滇商王炽在商业上的成功最后还需要国家的册封来肯定,商而优则仕,这并没有跳出胡雪岩、盛宣怀等“官商”的范式。而褚时健在人生大起大落之后,重新站起来,依然选择用经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他给自己的终极定位是一名现代商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官商”。
褚时健用10年时间,以耄耋之躯创造了个人品牌“褚橙”,让焦虑的中国企业家阶层从他晚年的奋起中看到了希望。这种希望就是企业家尊严的源头:工匠精神、独立人格、不断创新,为社会贡献价值。
公众只知道云南有个褚时健,而在笔者看来,其实还有一个种当归的李九云,他很有希望成为滇商中另一颗耀眼的明日之星!
云南企业家有着独特的经商之道。他们身上有着不同于中原地区企业家的特质,值得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家学习、借鉴。而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企业家精神与尊严,不仅属于云南,更属于中国。
2
名不见经传的李九云,他于2007年从部队退伍后,到大理一家房地产公司打工。由于他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地工作,又保持着军人果敢的作风,很快就被升为物管公司经理。那时他有年薪10多万元,本可以在风景如画的大理城过着上上班、爬爬苍山、在洱海边逛逛的白领生活,而他却突然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种起中药材,在当时真是让人百思不解。
而故事的起因是,他有一次向公司借了一辆豪车,回老家——云南大理州剑川县象图乡江头村去看望父母。他儿时的小伙伴们闻讯他风光地回来了,都聚到他家作客。酒足饭饱之后,有人不经意地说起了家乡的贫困情况,他听了后吃惊不已,当时就立刻被击中了!那夜,他失眠了,也流泪了,就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为家乡这块贫困的土地做一点什么事!
2012年6月,他毅然选择放弃城市的优雅生活,并邀约公司老板入股回乡种植中药材。
令人不解的是,要创业为何不选择自然条件好点的地方,偏要到离大理有200多公里、离剑川也有100多公里、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去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的、海拔有2700多米的贫困山区(被称为剑川的“小西藏”的地方)。
李九云说:“因为我的根在故乡,而故乡相当贫困,我就想回来这个地方,帮我家乡的这些父老乡亲找一条致富的道路,同时也发展壮大我自己。”
刚开始,李九云认为只要引进资金,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不曾想由于种植技术不到位,前三年种下的几百亩中药材颗粒未收。公司的五百多万资金打了水漂,而李九云一千多个日夜的汗水、心血也付之东流,他的人生之路也似乎走入了绝望之谷。
有一夜,李九云一个人坐在空寂的山上,手持一瓶白酒,喝得有点醉了。他抬头凄惨地问苍天:“老天,我竭尽了全力、付出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如此对我?”苍天无语,他不禁泪流满面!天亮后,他却又自己想通了:就算这次失败了,那也是一项公益试验,至少自己在年轻时无悔地奋斗过一次。
痛定思痛的李九云没有过多的沉沦下去,他擦干眼泪后又到省外考察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并到省州科技部门进行技术咨询。
其后,李九云带领农民们再次上山,每一天都竭尽全力、拼命工作。他固执地认为,想拥有美好的人生,想成功地经营企业,前提条件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做不到这一点,企业经营的成功,人生的成功,都是空中楼阁。
又经过了二年的探索、实践,可能苍天不负苦心人,他公司的当归育苗技术、种植技术终于在当地成功了,而他种的当归品质均属上等、亩产也比其他人种植的提高了一倍。
他们采取自己育苗移栽,并建立起自己的种苗基地。李九云:“现在我是育苗在这里育,然后移栽到大田里面,也就在同一个区域,它就比较适应。”
至2017年6月,李九云公司的种植基地扩大到了10000亩以上,看着长势喜人的当归苗,预计在今年将有一个丰厚的回报,可望收回以前所有的成本,并开始大幅盈利。
如今,当地群众都争相到李九云的公司打工,一人一个月收入2000-3000元,还学到了技术。让群众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这也是李九云的最终目的。目前,李九云已经向员工发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1000多册,培养种植能手800多人,带动周边农户自己种植中药材900多亩。
如今,李九云才第一次开心地笑了,他觉得之前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3
李九云做事讲求踏实和认真。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他一直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而且他有十分的认真态度,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规律。学习多、了解多、实践多,心里就有足够的谱气。他取得的一些成绩,总有人说“学不会”。
他却说:“做什么事都琢磨一下,这是我从小的习惯。也是因为种当归,让我开始了解自己:做事、把事做好,耐心地等待时间来成就、结果,就会快乐,就会有成就感。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做事总比别人要做得好,因为我认真,负责任,心里有谱气。做什么事都要会观察,会总结,找到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搞清楚了,办法就出来了。闷着头做事不动脑子,力气用尽了也不一定有好收获。在我们现在的当归基地,我经常和那些老乡说:你们不要傻做,要学会掌握技术,不要以为搞农业流点汗水就可以了,大老粗才那么想事情。
1955年部队评军衔的时候,怎么不给骡子评个军衔呢?打仗的时候骡子最辛苦了,驮枪又驮炮,但它什么也评不到,为什么?它不进步嘛!人家求进步的,评大将评上将,你不进步就是不行,对不对?
其实,只要你努力掌握事情的规律,并且有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我觉得完全可以学会。我觉得我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所做的,都是尊重规律,恪守本分。”
我在他的种植基地的办公室翻阅他阅读的农业科学书籍。据说这几年他带领农户种植当归,主要就是靠这些薄薄的、陈旧的书,这些书几乎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版本,是县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普及用书。但李九云通过这些书,推出了品质独一无二的当归。
自上山那日起,李九云的生命已打算与象图山上的枯木同朽。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积善之家有余庆”,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会有好报。不仅当事人,就连家人、亲戚也有好报。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亲朋好友,中国的先贤们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九云的故事不是一部普通的传奇,它诠释了一个人如何在5年的时间里自困荒山并缔造了一个种植王国,然后又如何用坚忍走出心理和职业的巨大困局。
在如今这个功利、浮躁的世界上,人人都想成功,但是许多人都只想着自己的私利,所以许多人都没有成功。而李九云告诉我们,要成功,眼光就要放到更广大的群众身上,做那些自利并利他的事才更容易成功!正如尼采所言,一个伟大的人格,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找点跟大众有关的事情做总是好的,闲着有什么意思?如果我不去做的话,我会很难受。创业的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永远都是自己。回想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做得最问心无愧的就是:没有庸庸碌碌地生活。我这几年就没有闲下来过,更没有混过日子。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都在全心全意地做事,一个人不虚度时光,要对社会有贡献,人生才有价值。我的人生的确也起起落落。不过,活到今天,我觉得一切都是经历,都是财富。没有那些打击,就没有今天的李九云。我人生里没有服过输的时候,但我都是和自己较劲。”——他的创业,和雄心无关,和传奇无关,只和他的人生习惯有关:做自利并利他的事,不闲着。成功、财富都是顺带的结果。
我似乎找到了解读李九云人生的入口。李九云固然是一个传奇的强人,当我们探寻一个强人之所以强大时,总是容易把他典型化、独特化,最后得出遥不可及的答案。当我们在述说一个人的传奇人生时,总是眷恋于大起大落的那几段。可生活真相果真如此吗?在我采访过几十位商界强人之后,在和李九云倾心交谈了无数次以后,我坚信一点:传奇有时更源自不期然的际遇,而强人之所以为强人,乃是在简单的、平静的、世俗的生活下隐藏了巨大力量——我希望找到李九云身上这样的巨大力量。这样的力量,我相信对强调个体性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九云的骨子里是个有趣的人,他并不像很多成名年久的企业家一样,在生活上已经不沾烟火,言必大命题。李九云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他有足够的生活乐趣和幽默感,所以在对他的采访中,充满了对话的快乐。
所以我希望我的这篇短文充满朝气,有着脚踏实地的意义。当下被互联网裹挟的一代人,习惯于在虚拟生活中获得慰藉的一代人,充满朝气地生活、具备脚踏实地的精神对他们而言显得多么重要。个人商业模式不一定非要挖空心思地去找,只要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就可以。
4
听完了李九云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远古时代的陶渊明,当年他最后一次辞官写下《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走吧,走吧,还有什么留恋的呢?家乡的田地都荒芜了,等待我去耕耘。就这样陶渊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在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他老老实实的做着农民,并把这个农民当成了世界上最悠闲最舒适的农民。
陶渊明从来就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而且他在骨子里也从来没把自己当作城里人,他有很深的乡村情结,在当官的日子,心中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他回去,这个声音来自他不远的家乡。他热爱劳动,也享受着劳动。他在南山脚下和妻子孩子开垦了十多亩田地,在上京里村盖了几间草房,堂前种杨柳,屋后栽桃李。小狗在巷子里汪汪叫,大公鸡在桑树上喔喔啼,几缕炊烟,袅袅入天。这是多么美妙的生活啊,陶渊明陶醉在田园生活里。
陶渊明喜欢劳作,但他劳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劳作,他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陶渊明一辈子最喜欢干两件事,第一件就是写诗作文,另外一件就是喝酒。偏偏这么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却没有钱买酒喝,于是只好去朋友家蹭酒喝,朋友请他吃山珍海味他不去,但请他去喝酒,哪怕没有下酒菜,他也会欣然前往,而且每一次不醉不归。
李九云也喜欢喝酒,他虽然不会写田园诗,但他在山村大地上所抒写的现代“田园诗”,却让陶渊明所写的那些田园诗显得有点是小打小闹罢了、也登不上大雅之堂!
做事情找规律就是你心里要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莫糊涂。烤酒这件事好像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