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首页社会生活社文学空间
【佛学与心理(16)】——平等大同(认知行为疗法)

【佛学与心理(16)】——平等大同(认知行为疗法)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19-06-22 20:31 被阅读6次

    【佛学与心理(16)】——平等大同(认知行为疗法)

    【佛学与心理(16)】——平等大同(认知行为疗法)

    论天下者,必循以公。公其心,万善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事在是非,公无远近。持心如衡,以理为平。心苟至公,大爱无疆。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背离公平之诸法皆谓狡诈,与智慧为矛盾尔。是故,斯为人者当平等相爱,互敬互信,和平共处。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人人相亲,和谐发展,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丁俊贵

    【佛学与心理(16)】——平等大同(认知行为疗法)

    一、概述

    平等是指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它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

    由于人之差异绝对的公平不存在,只有相对的平等,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遇到不道德之处一定要坚决消灭。

    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人之差异所致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不区别对待的平等享有的社会权利与义务。

    它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没有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

    二、内涵

    平等是指社会主体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享有同等的权利。

    (一)人格平等

    人们之间尽管存在性别、民族、职业、经济状况、生活等方面的差别,但应当具有相同的价值和尊严,处于相同的社会地位。

    (二) 机会平等

    每个人都有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潜在能力,必须清除各种人为的障碍,制止任何人对各种机会的垄断和特权,使人的潜能和实现具有同等的机会和环境。机会平等表现在经济领域要求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表现在政治领域则要求人人平等地参与政治活动,社会的职位向所有的人开放等。

    (三)权利平等

    人们在法律面前同等地享受权利(当然也包含平等地承担义务),任何人不得具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社会的平等,应当是人格平等、机会平等和权利平等的统一。

    平等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又是一个社会在形式上所要追求的价值、原则和道德理想。

    平等不是要实现绝对的平均,阶级社会的平等,不是直接的自然平等和利益平等,主要是指主体的社会地位平等。

    三、佛说平等

    意谓无差别,佛言众生平等或公平。

    即诸法实相因果法性平等或公平。

    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

    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为‘差别’之对称。

    如释尊即否定印度吠陀以来之阶级差别而主张‘四姓平等’。

    诸经论中有关平等之思想与用语极多,例如认为佛、法、僧三宝,以及心、佛、众生三法,于本质上均无差别,故说平等。

    或显示本体界之相貌,称为空平等、真如平等。

    另如大般若经卷四九阐论般若波罗蜜、三摩地、菩萨等三者之平等。

    大智度论卷一明示法平等、众生平等之理。

    大日经卷一揭举身、语、意之三密平等。

    往生论注卷上载,平等是诸法体相,由此所达到之智慧,应无所分别,主观与客观亦无区别,此称智平等。

    对于众生亦应等同视之,无高低、亲怨之区别,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平等无二,此称众生平等。

    又佛称为平等觉,自性法身称为平等法身。

    此外,一乘法乃表示与佛之智慧平等之大慧,称为平等大慧。

    普遍于一切而无差别之爱,称为平等大悲。

    对一切平等,了悟真理而不起差别见解之心,称为平等心。

    空、假、中三观中之从空入假观,又称为平等观。

    观身、语、意三密之平等无差别,称为三平等观。

    不论怨、亲之别,一概一视同仁,称为怨亲平等。

    新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举出菩萨具有十种平等,即: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刹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

    同经卷三十‘十回向品’亦举出业平等、报平等等十种平等。

    又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则举出众生平等、法平等、清净平等、布施平等、戒平等、忍平等、精进平等、禅平等、智平等、一切法清净平等十种,众生若具此平等,能速得入无畏之大城。

    此皆说明人、法、国土、修行乃至诸佛等悉皆平等无有差别之理。

    四、众生平等

    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人之差异所致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不区别对待的平等享有的社会权利与义务。

    世界范围内各国奴隶制度的消亡就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人是天生的奴隶,生来就低他人一等,没有人任由他人指使却生来没有自己的思想,这一思想已被普遍承认。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出自清朝思想家康有为,意思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亲近,人人平等,天下为大家所共有,达到一种理想的社会。

    佛教经常说“众生平等”。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是开悟的人,人人都是未来佛,所以所有的众生都能成佛,我们要抱一颗平等心去看待所有的众生。

    很多人家庭出现了不和谐,但你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出现不和谐了呢?你是不是只包容了别人,不够包容你的家人,因为他们和你很亲近,那你这些叫做慈悲吗?叫做做到了“众生平等”吗?显然不是。你连对你的家人都不能慈悲,又何谈“众生平等”呢?

    “众生平等”不是挂在嘴边就可以了的,“众生平等”是需要我们亲自去做到的。

    试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很讨厌某种东西,如果有,那你就是没有做到“众生平等”。因为那都是你的分别心,你不喜欢的不一定不好,你讨厌的不一定别人都讨厌。你之所以讨厌,就是因为你有分别心,没有做到“众生平等”这四个字。

    学习佛陀的“众生平等”的精神,但是这个学习不是仅仅停留在嘴边的。你要每时每刻认真的观照自己的内心、反省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众生平等”这四个字,是不是真的放下了自己的那颗“分别心”。释迦牟尼从菩提树下所觉悟的道理,用以解决宇宙人生的来源问题,是在缘起。

    用以提倡人权、民主、自由,打破印度社会森严的四姓阶级,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救拔出来的,是平等的理趣。

    佛所觉悟的众生平等是有以下几种:

    (一)真如平等

    真如是指诸法真实不变、如如不动的原理。这理性不但平等,而且还极普遍,无论在甚么事物中都具有这种理性。一切诸法在形相上虽是千差万别,在理性上却是普遍一味,平等无殊的。

    解深密经说:“诸法法性,常常时,恒恒时,法尔如是。”

    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这都是从法性方面揭出诸法平等真如的理性。

    若从法相方面说,一切现象的诸法缘起性空,以空为性,这空性也是平等的。

    如百川汇海,同成一味,现象差别的诸法,汇归“萨婆若海”,一味平等的道理也是一样。

    这平等理性,生佛同具,但为佛所觉悟,已在修证工夫中体验到,而众生却迷昧不知,从来未曾发现过。

    (二)佛性平等

    佛在菩提树下成道,第一个发现,便是在华严经中说的“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每个人都具有佛性,都有做佛的资格,只不过是自己迷昧,不曾发觉自家的宝藏,好像明镜蒙尘,光明不显。

    涅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做佛”。

    梵网经说:“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法华经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成佛”。

    这些话都是告诉人,个个可以成佛,在佛性上是人人平等的。

    (三)业报平等

    这是从诸法的事相上观察,法界众生,熙来攘往,千形万态,但有一种享受是一律平等,没丝毫偏袒的,那就是各人所受的业报。

    由于各人过去所做的业因如何,现在所受到的果报也是如何,谁也抢不了谁,谁也代不了谁。

    “若要不受报,除非不造业”。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都是说明了众生界所造的业因和所得的业果是平等不失的。

    (四)究竟平等

    究竟是到家的意思。

    究竟平等是指佛位的平等。

    前面的佛性平等,是就各人因地的理具说的;现在究竟平等,是就圆满佛果的事修说的。

    虽有理具的佛性,而没有事修的功行,众生是众生,诸佛是诸佛,是不能勉强凑合来讲平等的,必须要经过一番修习的功夫,了生死,得解脱,到达佛陀的果位,真正才是实现了究竟的平等。

    到了究竟平等是佛佛道同的境界,一切诸佛所修所证都是相同的,所谓“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便是究竟平等的意思。

    佛所觉悟的平等原理,应该只有一种的,而从因从果各面不同的看法,就有真如、佛性、业报、究竟的四种。

    由于前二种平等,知道人性和人权本来平等,人类应该没有阶级观念。

    佛就是用这种理论冲破印度社会四姓阶级森严的壁垒,解除了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痛苦。

    由于后二种平等,只知在理虽是平等,在事还须努力的进修,才能踏上平等的地位,大彻大悟,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透气。

    全世界当平等相爱,互敬互信,和平共处。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人人相亲,和谐发展,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佛学与心理(16)】——平等大同(认知行为疗法)

    丁俊贵

    2019年6月22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学与心理(16)】——平等大同(认知行为疗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ovqctx.html